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李飞翔)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不仅承载着民生福祉的时代使命,更镌刻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印记。2025年7月4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脉国魂,踏寻中线”社会实践队走进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在工程遗迹与文物瑰宝的对话中,解码水利工程与文化传承的深层联结。
步入展馆,队员们首先系统学习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规划,随即被“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深深吸引。展览以中线干渠流经地市为脉络,以沿线考古遗址为单元,3000余件珍贵文物次第铺展: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烙刻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印记,新郑胡庄韩国王陵出土的编钟仍旧回响着礼乐文明的遗韵、商代兽面纹青铜鼎则凝固着青铜时代的工艺巅峰。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讲述,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南水北调作为“文化传承长廊”的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全晓璐 供图
在徐家岭墓地出土的青铜铭文小口鼎展柜前,队员们驻足良久。这件肩部刻有49字阴刻篆书铭文的青铜器,以3周蟠螭纹带为饰,其记载的岁星纪年内容,成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岁星纪年实物佐证。文物背后“工程进度与文化保护双线并行”的发掘故事尤为动人——当现代水利工程与千年文物瑰宝相遇,建设者们以专业智慧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和谐共生,为世纪工程注入厚重的文明底色。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队员们在南水北调博物馆合影留念,定格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全晓璐 供图
蓝天碧水千年梦,文化传承世代功。从旧石器到青铜礼器,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次保护都是文明的接力赛。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南水北调不仅是横跨南北的水资源生命线,更是串联古今的文化传承带。他们表示,将以青年之力传承工程的文化基因,在文物保护与文明传播中书写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飞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