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港桥智绘实践队探寻洛阳桥—— 闽南风情中解码古桥奥秘

发布时间:2025-07-10 10: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小妹 欧阳妮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6 月 29 日,集美大学港桥智绘实践队在导师的带领下,一行七人奔赴泉州洛阳桥,开展实地调查与文化调研活动。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现存世界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 “海内第一桥” 之美誉,也是古代 “四大名桥” 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实践,旨在探究洛阳桥的建筑特色、生态保护与闽南文化传承,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

实践队员在桥上参观学习 周佳薇 摄

洛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壮丽华章,凝聚古人超凡智慧。其“筏形基础”让桥基稳固,“种蛎固础”借牡蛎之力使桥基坚不可摧,“浮运架梁”法则助梁石架设。这些巧思为泉州后续造桥提供经验,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成千古建筑传奇。

实践队在桥上馆内参观 黄小妹 摄

实践队一抵达洛阳桥,便迅速分成三个小组,在桥头、桥中与桥尾,有条不紊地开展问卷调查。队员们围绕 “洛阳桥文化认知”“古桥保护建议”“闽南文化体验” 等主题,与游客、当地居民深入交流。

实践队在桥上进行问卷调查 周佳薇 摄

根据线上线下调查显示,公众对洛阳桥的认知存在差异,53.4%的人不清楚洛阳桥建造时间建于北宋,认知度待提升。但71.84%的受访者认可其牡蛎加固等古代环保建桥方法对现代的启发,体现了对古代智慧的重视。在宣传与保护上,73.79%的人认为自然因素是保护最大难题。

问卷采访时,一位阿爷操着地道的闽南语,缓缓讲述:“咱这洛阳桥,可是老祖宗耗尽心。血搭起来的!” 话语中满是对古桥的珍视,如同一股暖流,浸润着队员们的心灵,也让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机。

实践队问卷采访当地居民 周佳薇 摄

临近傍晚,夕阳为洛阳江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海水退去,露出大片淤泥。队员们将目光转向桥边的红树林,围绕 “红树林对洛阳桥是否有益” 展开热烈讨论。

实践队桥上观看红树林 摄

有人认为红树林根系可如牡蛎般护桥基,可以减少水流冲击;也有人担忧其生长改变水流方向,影响桥基安全。导师引导队员结合潮汐、水文等知识深入分析,这场讨论不仅是对古桥生态保护的思考,更是与古人智慧的隔空呼应。

实践队桥上对红树林进行探讨 周佳薇 摄

此次实践活动,集美大学港桥智绘实践队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调研资料,更在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中,对洛阳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实践队后续计划应用 SketchUp 软件对洛阳桥进行三维建模,通过实地测量获取精确数据,结合历史资料与本次调研成果,构建高度还原的数字模型。

实践队在桥上参观留念 摄通讯员 黄小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欧阳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