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周鑫磊 章立昀 杜思颖)7月7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走进东裕社区,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名为“千年伞语·童心传承”的非遗宣讲与体验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油纸伞的精湛技艺,并巧妙融合同样承载千年历史的余杭桃花纸独特纹样,旨在让这些古老的工艺化身文化信使,架起一座连接千年智慧与童真未来的桥梁,在东裕社区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勇于创新的种子。
讲解互动,解码非遗智慧
活动伊始,鸿鹄学社的讲解员王梦莹便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引领现场的孩子们踏上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油纸伞探秘之旅。她从油纸伞的起源讲起,娓娓道来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传播路径、多样化的实用功能,再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油纸”谐音“有子”的吉祥寓意及团圆美满的文化内涵。讲解的核心,落在了油纸伞独特的制作工艺上。讲解员详细拆解了从选竹、制骨、做伞键、裱伞面、上桐油、穿饰线到绘纹饰等繁复精细的步骤,尤其强调了泸州油纸伞需历经选料、制骨、做伞、糊伞、绘花、上油等近七十道工序方能完成,每一道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随后的非遗知识小PK环节气氛热烈,孩子们争相抢答,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现场俨然成为一场传统知识的趣味课堂。
▲图为讲解员王梦莹在为孩子们解码油纸伞智慧 郭鑫供图
直播联动,童趣创作赋能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创新性的传播与体验模式。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积极联动“小红车”社区青少年科普项目,将现代科技引入非遗传承。活动特别设置了直播环节,通过线上平台,邀请远方的油纸伞非遗传承人进行“云端”教学。传承人通过镜头细致展示了关键步骤,如如何均匀涂抹桐油以防水防腐,如何在伞面上绘制精美的传统纹样或余杭桃花纸的经典图案,让孩子们即使不在作坊现场,也能近距离感受大师技艺的精妙。理论讲解与“云端”观摩之后,便是最受期待的动手实践环节——油纸伞面创意绘制。在鸿鹄学社志愿者们的耐心引导与协助下,18位小朋友分成小组,拿起画笔,以“未来小车”为主题,在洁白的油纸伞面上尽情挥洒想象力。传统古朴的伞面瞬间变成了承载未来梦想的画布,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脸上洋溢着创造的喜悦。一位全程陪伴的家长深有感触地分享道:“孩子回家就用废纸做伞骨,说要发明会发光的油纸伞,这比课本更能点燃兴趣!”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在油纸伞上共绘“未来小车” 郭鑫供图
童心筑桥,传承焕发新生
孩子们手中那一柄柄绘制完成的油纸伞,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经过七十余道古老工序制成的实用工艺品。它们成为了“童心筑桥”理念最鲜活、最生动的载体。伞面上跳跃的色彩、天马行空的线条,正是千年油纸伞工艺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的全新生命力。这些稚嫩却饱含热情的笔触,将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无限的未来想象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古老的伞面转化成为一片孕育创新思维的沃土。活动尾声,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落社区。当金色的光线穿透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凝聚着古老技艺与童真创意的伞面时,伞骨在地面投下交错而富有韵律的光影脉络。这光影仿佛象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息的生命线,正在新一代的接棒中稳健地延伸。孩子们专注创作的神情、因灵感迸发而雀跃的身影,以及手中那独一无二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一刻,传统与未来,在此刻完美交融。
▲图为志愿者携手孩子定格童绘油纸伞的喜悦 刘宇翔供图
本次活动如同撑开一柄文化之伞,以竹骨连接孩童与千年文明。孩子们掌心托起的不仅是伞的精巧构造,更是中华文明“以器载道”的精神密码。非遗油纸伞与美育的此次交融,既唤醒了其作为“世界雨伞雏形”的历史记忆,更以童真动能注入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为文化振兴点亮薪火。东裕社区的非遗传承之路已然启航——以油纸伞为舟,载百工智慧;以童意为帆,扬文化新旗。(撰稿:杜思颖 图片:郭鑫 刘宇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雨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