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韵流芳探源路 穆桂英魂续新章

发布时间:2025-07-10 09: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匡曼滢 黄鲁旭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河南省开封市豫剧调研团队以“豫剧活态传承与当代创新”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深入开封市万岁山“干娘茶馆”文化地标,观看了传统豫剧《穆桂英挂帅》演出,并通过沉浸式观演、非遗传承人访谈、群众互动调研等形式,探寻豫剧祥符调的千年文脉与当代表达。

2025年7月4日,《穆桂英挂帅》演出结束后,调研团队专访了饰演穆桂英的开封市豫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石妍,走近这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旦角演员,了解这台“文旅融合爆款剧”背后的传承故事。

(图为团队与国家二级演员石妍老师合影)沉浸式体验:千年古调焕发文旅新声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当激昂的锣鼓点响彻万岁山“干娘茶馆”的古风戏台,身着金盔银甲的穆桂英款款登场。石妍饰演的穆桂英眼神坚定、台步有力,水袖翻飞间尽显一代巾帼的飒爽英姿。

该剧为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演出版本,每日演出三场,选取《穆桂英挂帅》中“出征”一折进行精编呈现,表演时间虽短,但情绪张力十足。与传统剧场不同,这里没有现场乐队,使用预先录制的伴奏音频,演员妆发服饰却一丝不苟,全部按照正规剧场演出标准进行。

“其实可以简装,但我还是坚持全套行头,就是想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被豫剧之美打动。”穆桂英的扮演者石妍说道,“哪怕他们原本不了解戏曲,但看到这一身装扮,也许就愿意停下来看看,甚至拍照合影。喜欢,就是从好奇开始的。”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自2024年“王婆说媒”在网络爆红后,景区内其他传统演出也受到带动。《穆桂英挂帅》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带动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达127%,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60%。

(图为石妍老师在舞台表演)对话传承人:穆桂英精神的时代解码

石妍今年36岁,自10岁起学习戏曲,1998年进入戏校,2014年毕业后进入开封市豫剧院工作。她曾多次随团外出演出,后因家庭原因转入景区演出岗位。

“跟着剧团演出是一整本戏,有几十人现场伴奏,灯光、舞美、氛围都更完整。现在景区表演只演一折,但观众也很热情,甚至更近距离。”石妍说,“舞台变了,但观众的眼神没变,很多人看完演出都会来合影,有些孩子还模仿我的动作。”

她所演的“出征”一段,是穆桂英年过五十再度挂帅出征。“穆桂英这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年轻时出征,53岁又披挂上阵。”石妍感慨地说,“她的精神就是忠贞、坚毅、不服输。其实这和我们现在传承豫剧,也有点像,都是一条路走到黑。”

采访中,实践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在开封市豫剧院学习《穆桂英挂帅》片段的经历。石妍听后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愿意来学,真的很好。我在景区演出,也是在尽力推广豫剧,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门艺术,喜欢它。”

她指着一旁正在排练的年轻演员说:“戏曲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一代一代人接力。传统戏曲也得学会‘不服老’,找到自己的‘再挂帅’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石妍老师)尾声:千年古调奏响青春和弦

调研尾声,实践团成员在开封市豫剧院档案室翻阅到一本泛黄的《祥符调唱腔谱》,扉页上写着陈素真先生的题字:“戏比天大,艺无止境。”从1960年豫剧剧团赴边疆慰问演出,到2025年走入景区融合文旅,这一中原剧种始终在坚守与探索中寻找新生。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离不开创新。”实践团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王雨桐表示,“我们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数字音乐作品,尝试用电子音乐重构‘祥符调’中的哭腔与笑腔,把穆桂英的故事带进年轻人喜欢的语境中。”

“山河批锦绣,盛世写华章。”豫剧河南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于高山之巅,见大河汹涌。“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青年之辈,定将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戏曲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再只有老一辈传唱,而是成为深入每一个年轻人心里的艺术。

暮色降临,石妍再次登台准备下一场演出。靠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千年前的梆子声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的节奏和想象共鸣成曲——这,或许正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生命姿态。

文字:匡曼滢

图片:匡曼滢 何俊

校正:匡曼滢 申彦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鲁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