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曾佳瑶)参与“情暖童心,助力振兴”三下乡活动,是一场始于责任、陷于纯真、终于热爱的奔赴。当我真正踏入乡村校园,与孩子们朝夕相伴,才明白“情暖”的分量,更懂“振兴”于乡村孩子成长而言,是怎样的托举与希望。
初到乡村学校,教室的布置虽简朴,却满是生机。孩子们坐坐在教室里,眼神里有羞涩,更有藏不住的期待。当我们说明来意,要和他们一起开展手工课程、分享知识时,那些小脸蛋上瞬间绽开的笑,像夏日最明艳的花。我知道,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几节手工课,更是外界对他们的关注,是打开新视野的窗口。乡村振兴,先振童心,这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我前行的动力,这也是我参加三下乡的目的,我们要让这光更亮、更持久。
图为志愿者与新苗学校的小学生们第一次见面
手工课上,植物敲拓染环节最是动人。虽然我们有提供叶片,但孩子们仍然穿梭在校园采集叶片,像寻找宝藏,因为我们只是引导,最终的作品由他们决定是什么样子。带着露水的蕨叶、形状奇特的花瓣,在他们眼里都是创作的宝贝。我和小伙伴们手把手教他们固定叶片、轻敲拓印,当清晰的叶脉纹理在布袋上显现,惊叹声此起彼伏。有个小男孩举着作品蹦跳:“老师,这是魔法吗?” 那一刻,我明白手工不只是技艺传授,是让孩子们发现自然之美、唤醒创造本能。
图为小朋友们体验非遗文化之拓印
香囊制作时,艾草的清香弥漫教室。从选布料、填香料到系流苏,孩子们学得认真。有的孩子说要把香囊送给奶奶,有的要留给在外打工的爸妈。这些小小的香囊,承载的是思念,更是他们对爱的理解。我们教的是手工,传递的是温度,让孩子们在动手间,懂得传承与牵挂,这也是乡村文化根脉的延续,为振兴筑牢精神基石。
图为志愿者们教授小朋友们制作艾草香包
手工课后的分享交流,远比我预想的精彩。原本以为孩子们会单纯展示作品,可他们纷纷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一个小男孩拓染的叶片是四叶草,因为这是他和爸爸约定的“幸运草” ,他爸爸说只要找满一盒四叶草,就会回来。还有个小女孩说艾草香让她想起奶奶熬药时的灶台,暖烘烘的。这些稚嫩话语,是乡村孩子对亲情的细腻感知,也是他们与乡土生活的深刻联结。我们趁机和孩子们交流,听他们讲村里的老故事、田野里的小秘密,也给他们说城市里的高楼、地铁里的匆匆身影。城乡生活场景在交流里碰撞,我发现孩子们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却也深深眷恋着乡村的一草一木。这让我懂得,助力振兴不是让乡村孩子抛弃故土,而是帮他们在热爱家乡的基础上,用知识拓宽发展路径,让乡村既有乡愁的根,又有成长的新可能 。
图为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制作香包
活动尾声,我们组织了合影。教室里挤挤挨挨都是笑靥,孩子们举着香囊、拓染作品,比着最灿烂的 “耶”。可拍照时,我瞥见有孩子难过的表情浮现在脸上。我们和孩子们约定,会常联系,会再来分享外面的故事。这不是敷衍的承诺,是我们与乡村孩子的精神联结。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回流,更需要给孩子们种下 “走出乡村、回报乡村” 的种子。我们今天的陪伴,是在他们心里播下希望,期待未来他们带着学识与热爱,成为振兴家乡的主力军。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手工成果
这次三下乡,于我是成长的洗礼。我看到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的感知,也看到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关注。“情暖童心” 不是一次性的帮扶,是持续的守护;“助力振兴” 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具体的行动 —— 关注乡村孩子成长,就是为乡村未来蓄能。
在晚上我时常想起那些笑脸、那些认真敲拓的小手。我明白,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持续关注乡村教育,带动更多人参与帮扶,把 “三下乡” 的温暖延续成长期行动。乡村振兴的路上,童心是最珍贵的火种,我们要做的,就是添柴加薪,让这火种照亮孩子们的前程,也点亮乡村振兴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佳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