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李奥博 董世彦 朱佳琪)晨光透过颐养之家的葡萄藤架,在青石板上洒下跃动的光斑。为深化校地情感联结,传承孝老爱亲美德,厚植青年乡土情怀,7月9日,人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江西农业大学“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这方静谧院落,开展“倾听岁月回声,温暖桑榆晚晴”主题关爱活动。青年学子们手捧时令鲜果,怀揣赤诚之心,轻轻推开时光的门扉,与银发长者共赴一场跨越岁月的温暖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合影。曹加梦 供图
倾听岁月沉淀的回响
志愿者们化身“岁月倾听者”,自然地围坐在老人身旁。一位奶奶摩挲着年轻时的工作证,眼角漾起笑意:“当年我这双手,一天能接三百个纱锭!车间竞赛的红旗总插在我们组。”皱纹在她讲述技术革新时舒展开,仿佛重回机杼声声的流金岁月。隔壁藤椅上,一位老兵爷爷挺直腰板演示军号手势:“战争那会儿,这把铜号在战场上响了一夜!现在听见起床号还条件反射咧!”青年们屏息聆听,指尖在笔记本快速游走——那些课本里抽象的历史变革,此刻化作老人掌心的老茧、箱底的奖章和眼里的星光。
图为实践团成员携带礼品看望老人们。曹加梦 供图
解锁时光封存的智慧
午后“记忆小锦囊”互动环节,泛着桐木清香的盒子在代际间传递。“您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儿?”志愿者的提问,引出七旬老园丁黄伯的激情讲述:“当年的洪水淹了苗圃,我划澡盆救出十八株名贵茶花!瞧见窗边那株‘十八学士’没?就是它们的孙辈!”布满老人斑的手轻抚花瓣,引得学子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生命奇迹。话题转向生活哲理,饱经风霜的周婆婆握紧志愿者的手:“孩子,奶奶传你句实在话——家常菜里多放勺宽油,过日子少添点计较。”满院笑声中,那些即将消逝的民间智慧被郑重录入音频:关于用艾草驱蚊的土法、修补搪瓷盆的巧技、甚至如何从云纹预判晴雨。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老人们准备餐食。曹加梦 供图
青春银发共绘晚晴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陪伴,在庭院里酿出醉人的情感醇浆。当00后女孩为高龄老人梳理发髻时,梳齿滑过稀疏银丝的动作轻柔如待珍宝;当志愿者半跪在地为轮椅老人修剪趾甲,阳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影。一位志愿者从张奶奶腌菜坛中取样菌种:“奶奶的祖传配方可能蕴含独特乳酸菌,我想延续这份古早风味!”而老人们攥着学生制作的“记忆书签”——嵌着合影的压花书签,反复摩挲着二维码,那里链接着刚刚建立的“时光留声馆”云端相册。
活动尾声的茶话会上,曾经的护士奶奶拿出珍藏的接生记录本:“这些年接生的娃娃,有的都当爷爷啦!”泛黄纸页间稚嫩的脚印拓片,与志愿者新拍的社区新生儿照片并置,构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卷。青年们将特制的“传家宝”录音笔赠予老人:“您随时讲故事,我们在云端永远倾听。”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友好交流。曹加梦 供图
代际对话的双向奔赴
此次颐养之行,恰似清泉润泽心田,催生多重育人硕果。从粮票年代的持家智慧到国企改革的奋斗故事,将“勤俭睦邻”的传统美德内化为了精神基因。而老人通过抖音直播观看学生编排的《采茶调新唱》,在弹幕里打出一排排点赞小花,数字时代悄然消融年龄鸿沟。
老人们将多年的生活感悟传递给青年志愿者们,也将助力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合影。曹加梦 供图
夕阳将归途染成暖金色,志愿者与老人隔着篱笆久久挥手。那些被青春接力的岁月回声,已汇成滋养心灵的甘泉。“倾听岁月回声,温暖桑榆晚晴”——当青年学会俯身倾听历史的低语,当长者感受时代温暖的托举,这流淌于代际间的理解与尊重,正是文明最动人的光芒。在人和乡的院落里,青春与晚晴的交响,正谱写着一曲超越时光的温暖诗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