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邓子轩 赵鹏宇 吴泽璇) 7月6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黟县赤岭村支教团队迎来支教第二日。这支由15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以“知识传递+素质拓展”双轨模式,为当地孩子们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成长实践课。从传统文化到科学探索,从艺术启蒙到生态教育,多维度的课程设计让古村落焕发出蓬勃朝气。
松风为弦,唱响黄山谣。
晨光微露,教室已飘出《黄山之约》的悠扬旋律。支教队员吴泽璇创新采用“音画融合”教学法,通过动态视频展现黄山奇观,带领孩子们穿越云海松涛,引导学生在节奏律动中感悟家乡之美。接着吴泽璇将学生带出教室,在门前场地上切身感受晨曦中的山景色。当孩子们用稚嫩童声唱响“那一曲黄梅唱到月儿又圆”时,窗外的蝉鸣与歌声交织成夏日交响曲。孩子们在黄梅戏韵律中感受家乡山水之美。稚嫩童声与奇松云海共鸣,传统文化的基因悄然沁入年幼心灵。
(图为吴泽璇老师在展示《黄山之约》的音乐视频,通讯员李小萌提供)
杏坛播慧,乐学新知识。
接下来是数学课,王自东老师设计的“数字炸弹”推理游戏获得广泛参与。通过将几何原理融入趣味实验,孩子们在转动的圆盘上直观理解切线定理;理财模拟沙盘游戏中,孩子们清晰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做中学”模式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让科学精神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
为宣传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赵鹏宇老师别出心裁地讲授了气候变化课程。他带领孩子们制作“碳足迹计算器”,用演示塑料降解过程,引导孩子们制定节能计划,用联合国视频宣传环保理念,孩子们积极响应。
(图为学生在王自东老师的数学课上发言,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墨韵润人,漫卷千秋事。
为加强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勇担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下午教学团队开设了多种文化课程。
邓子轩老师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以毛泽东诗词经典为载体,通过讲授《沁园春·雪》的壮阔意境解读诗词背后的历史脉络,更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追寻伟人足迹,感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峥嵘岁月。《沁园春·雪》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的时代号角。
(图为邓子轩老师在语文课上教授《沁园春·雪》,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黄欣悦老师以非遗文化传承为主题,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手势舞教学,流行曲的节奏与徽州民歌《绩溪朗》巧妙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混搭表演。这份“活的遗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续写新的文化篇章。
(图为黄欣悦老师以手势舞形式传授非遗文化,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青年者,国家之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学生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暮色中的赤岭村,折射出点点星光。这场山乡与青春的对话,不仅播撒了知识的种子,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未来之光。正如支教队员们所唱:“赤岭的风穿过书页的香,童心的翅膀飞向远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萌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