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遗韵逢青春——福工商学子为宁德非遗焕新添“新质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16: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晨 王雨欣 余丽文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当千年福船的榫卯邂逅青年的创意,当百年茶香浸润青春的汗水,当红纸剪刀裁出时代的纹样——2025年6月27日至7月2日,福州工商学院财经学院 “艺新遗意” 实践队走进宁德山海间,以青春之力对话福船制造、坦洋工夫茶、柘荣剪纸三大非遗。这场承载着历史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更是一场“老手艺”与“新思维”的碰撞,让沉潜的非遗基因,在青春创见中苏醒焕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文化动能。

漳湾福船记:榫卯藏沧海,匠手心灯照新程

6月27日下午,实践队首站抵达蕉城区漳湾镇。“闽地舟楫兴,向海启宏图。”步入福船文化展示中心,一艘艘仿古福船模型赫然映入实践队成员的眼帘,其精妙工艺引得众人驻足惊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老师娓娓道来,从福船的千年史脉、匠作奥义、民俗底蕴到传承新篇,系统铺陈船型迭代的沧桑历程、水密隔舱工艺的精妙流程,以及造船礼仪中凝结的海洋智慧,他的述说如同一艘航船,载着学子们驶入福船文化的深海。

在福船文化展示中心,学子们亲眼见证了福船制造的严苛:选木必循纹理之自然,刨料务求毫厘之精准,艌缝则以桐油拌合麻丝细细密缝,确保滴水不漏。而更让学子们触动的,是刘细秀老师的坚守故事—— 这位有着 32 年党龄的老匠人,自 19 岁接过父辈的造船工具,便与樟木、松木、杉木结下不解之缘。他向学子们展示着福船的 “核心密码”:船体被分隔成独立密封的舱室,即便一舱破损,整船也能安然无恙。“这是古人的航海智慧,更是咱中国造船技术的骄傲。”刘细秀老师抚摸着船模上的榫接处,指尖的老茧诉说着 30 余年与木料“对话”的岁月。刘细秀老师的话,让福工商学子明白:传承,是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掌心重新升温,最终化作燎原星火,让文明的火种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燃璀璨光芒。

坦洋茶韵长:金叶铺富路,茶香续写振兴章

“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6月28日,实践队第二站步入福安市坦洋村,村口斑驳墙面上的字句,如同一枚浸满茶香的时光印记,悄然洇开此地与茶脉相连的千年缘分。清代古民居 “横楼”深处,泛黄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复刻品静静陈列,锈迹斑驳的第一代捻机仍留着岁月摩挲的温度 —— 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正以器物的语言,勾勒出 1915 年坦洋工夫茶“商船鳞集争购”的盛景,让百年前的茶香穿过时光长廊,依旧萦绕在山海之间。

“春分的雨、清明的雾、茶农的腰、匠人的手,少了一样都成不了这杯茶。”省级非遗传承人、坦洋茶场郑明星场长的话,恰似一把密钥,开启了实践队对坦洋工夫茶“天人共酿之道”的探寻。于氤氲的茶园间,队员们俯身轻掐嫩芽,指尖感知着自然馈赠的微妙分寸;汗水浸透衣襟,却也浸透了对茶农辛劳的深切体悟。移步茶厂,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更显精妙:萎凋时借山间清风舒展叶形,发酵时依温湿度计调控毫厘,烘焙时凭炭火温度淬炼茶香,每道工序皆为与天地的无声对话。“十多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郑明星场长的演示,将千年制茶智慧娓娓道来。队员们亲手实践,揉捻时“轻转重压”的节奏,发酵时凝神屏息的专注,掌心渐生的薄茧,都化作对“天工造物、人力雕琢”的深刻注解 —— 原来一杯醇香四溢的坦洋工夫茶,正是自然禀赋与匠人心血交融的结晶,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文化重量,也承载着新一代对非遗传承的热忱与担当。

靴岭纸鸢飞:剪刀裁岁月,非遗绽放时代花

7月1日,实践队第三站踏入柘荣县靴岭尾村,宛如推开一扇通往传统艺术秘境的雕花门扉。此地剪纸艺术以“纤巧灵动、寓意吉祥”蜚声遐迩,每一纸红笺都浸染着岁月沉淀的文化气韵。于剪纸艺人的工作室中,那一方红纸在剪刀的游弋间,似有了生命般流转腾挪,须臾间,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态、山海相拥的壮美之景跃然眼前,传统纹样在指尖绽放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光彩。​

当剪纸老师道出“剪‘福’字要外圆内方,像做人一样有棱有角却不失圆润”时,话语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剪纸艺术的深邃内核。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生活哲学的凝练,让队员们感悟到:剪纸艺术,是匠人们以刀为笔、以纸为卷,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期许,幻化为具象的艺术形态;是平凡日子里流淌的诗意,是文化血脉中奔涌的精神图腾,承载着古老东方智慧,在代代传承中延续着独特的生命力。

青衿传薪火:以青春之名,托举非遗新生光

当福船斑驳的木纹里倒映着青春跃动的剪影,当氤氲茶汤中沉淀着学子躬身耕耘的汗滴,当剪纸红笺上绽放出镌刻时代印记的纹样,那些承载千年文明密码的非遗瑰宝,正冲破岁月的桎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激荡出新的生命韵律。福工商学子以步履丈量土地,用匠心对话传统,在非遗与现代的碰撞中,谱写着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这场青春与非遗的邂逅,绝非偶然的时空交汇,而是文明长河奔涌向前的必然选择。它是跨越代际的精神火炬传递,每一位青年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都肩负着守护文化根脉的重任;它更是对时代的庄严承诺,年轻一代以创新为犁、以传承为种,让文化遗产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新时代的沃土,终将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结出丰硕的发展之果,让古老文明在青春力量的托举下,向着未来绵延生长,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晨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