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高万印 邓虹雨 毛闻浩)七月的邵东,暑气渐盛,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奔赴乡村的热忱。7月7日,邵阳学院高校“三下乡”设计创新驱动-品牌赋能助力邵阳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团队抵达邵东市流光岭镇永华村,带着对乡村振兴的向往与专业知识,开启了一场与黄花菜的“深度对话”。
刚到永华村,村口的老槐树便摇着枝叶似在欢迎。村委会的小院里,村干部早已泡好了本地的金银花茶,与师生们围坐一堂。“咱们永华村的黄花菜,可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贝!”村支书拿起一捧干花,指尖轻抚着饱满的花苞,“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盼着你们能给这‘金菜’穿件‘新衣裳’,让更多人知道咱永华的好。”
(图一开见面会)
简单的见面会上,老师向同学们细致讲解了此行的意义:不仅是为黄花菜设计LOGO、包装,更要挖掘背后的农耕故事、民俗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永华IP”。“你们看这花瓣的弧度,多像咱村梯田的曲线;再闻这晒干的香气,藏着老乡们凌晨采摘的辛劳。”老师的话让同学们频频点头,手中的笔记本上,很快便记下了“乡愁”“匠心”等关键词。
午后的阳光透过黄花菜田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跟着老乡的脚步走进基地,连片的黄花菜地如金色海洋,未绽放的花苞像小铃铛般缀在枝头。“这黄花菜啊,得趁露水没干时摘,不然一晒就开了,品相就差了。”大爷,轻轻摘下一枚饱满的花苞,给同学们演示着采摘的诀窍,“咱村种了几十年,就靠这双手,把地伺候得服服帖帖。”
(图二老乡在讲解黄花菜历史)
同学们有的拿出相机拍摄花苞的形态,有的蹲在田埂上记录土壤的质感,还有人围着李大爷追问种植的讲究。“原来每根花茎只留3到4个花苞,这样养分才够集中!”一位同学恍然大悟的声音,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田埂上的对话,既有专业知识的碰撞,更有对土地与劳作的敬意。
(图三 返程同学之间交流)
傍晚时分,实践团队又来到村里的黄花菜加工厂。阳光下,竹匾里晾晒的黄花菜泛着温润的光泽,几位阿姨正忙着分拣、装袋。“新鲜的花苞要先蒸再晒,火候差一点都不行。”负责加工的老大爷边说边掀开蒸笼,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你看这颜色,金黄透亮的,才是最好的品质。”同学们凑近观察,有的用手机拍下加工流程,有的细细询问每道工序的时间节点,试图将这份“老手艺”的温度,融入未来的品牌设计中。
(图四老乡讲解制作工艺)
夕阳西下,余晖为永华村镀上一层暖金。回程的路上,同学们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想把村里的老水车画进包装,有人提议用方言民谣做宣传音频,还有人惦记着老乡说的“凌晨三点的露水”,想在设计里加入时间的印记。
“原来品牌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是藏在花苞里的阳光,是老乡手上的老茧,是蒸锅里飘出的乡愁。”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道。在永华村的第一天,师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关于黄花菜的知识,更是一份与土地相连的情感——而这份情感,终将成为“永华IP”最动人的底色。
(图5夕阳下的黄花菜)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支年轻的团队将带着这份共鸣,让永华村的黄花菜,在品牌设计的助力下,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虹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