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刘佳慧 刘天翔 周碧云 王路娟 任洁 陈泽源)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团队踏上上饶市万年县这片浸润着千年稻作文明的厚土。带着对农耕文化遗产的敬畏与探索欲,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现场,用访谈打捞文明记忆,正式开启对万年稻作文化的深度解码。从追溯先民刀耕火种的文明源头,到梳理农耕智慧的传承脉络,再到古老遗产在当代的价值挖掘,他们用青春脚步践行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 让厚重的乡土文明被更多人看见。
溯源:稻作文明发源地的千年回望
团队踏入万年县裴梅镇那片孕育了稻作文明的土地,仿佛踩在人类农耕文明的起点上。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江西农大校友程道明引领队员穿行于稻作起源长廊,带大家触摸这段古老文明的脉络。在古朴稻田边,队员们俯身观察野生稻的形态 —— 虽未到抽穗时节,青嫩的稻叶仍在风中舒展。程道明指着稻株讲解:远古先民正是从千万次观察这些野生稻的生长规律起步,最终完成了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驯化。这看似寻常的植株,见证了人类从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的革命性跨越。凝视着眼前这片孕育文明的土地,队员们彷佛触摸到稻作文明起源的肌理,深深感受到万年稻作文化厚重的根基。
▲图为团队队员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团队
说今:荷桥村头的稻田间访
团队成员走进裴梅镇荷桥村的村民家中,一边开展稻作文化问卷调查,一边与村民围坐闲谈、深度访谈。问卷聚焦村民对万年稻作文化的认知程度、传承现状及发展构想,而拉家常式的访谈里,更藏着老辈人对稻作往事的鲜活记忆与年轻人的传承思考。这次乡土调查,让团队既摸清了村民对稻作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也收集到满是烟火气的建议 —— 这些一手资料,如同从稻田里新收的稻穗般饱满珍贵,为后续研究稻作文化的传承路径,打下了最扎实的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与裴梅镇荷桥村的村民进行访谈
传承:山歌里流淌的文明根脉
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曹建金,以一曲曲万年稻作山歌为钥匙,为团队打开了稻作文化的精神秘境。他带领队员们哼唱《栽禾歌》《耘禾歌》,仿佛能听见先民们在田埂上的吆喝与欢笑。
“这些民歌是稻作文化的‘活态基因’啊。” 曹建金笑着说。的确,那一句句朴实的唱词里,藏着农耕生产的时序密码,裹着敬天惜土的民俗信仰,更是农民与土地对话的独特语言。队员们在歌声中恍然:传承稻作文化,不仅要守护好田埂上的文物、粮仓里的老物件,更要让这些跳动着生命的精神符号活起来。当年轻人真正读懂歌声里的智慧,用创新方式让古老旋律接上时代地气,这份农耕文明才能在新的土壤里,绽放穿越时光的光彩。
从实地溯源的历史叩问,到村民家中的现实观照,再到山歌传承的精神共鸣,江西农大“英语探农耕”团队的一天,是对万年稻作文化的立体解码。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对万年稻作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在每位学子心中点燃了传承弘扬的使命感。这份青春力量将为农耕文化传播注入鲜活动能,让绵延万年的稻作文明薪火永续、生生不息。
供稿团队: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探农耕”团队
通讯员:刘佳慧 刘天翔 周碧云 王路娟 任洁 陈泽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天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