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学子赴丽水青田开展“文化特派员制度”专题调研
——在“十四五”之尾,探制度成效;为“十五五”开局,献青春之策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发展蓝图即将铺展。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为全面了解浙江省首创的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基层的落实成效,6月29日至7月2日,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文化特派·青春赋能”实践团队赴丽水青田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团队围绕文化特派制度的运行实效,从“部门访谈—特派员对话—群众问卷—实地走访”四个维度构建调研框架,精心制定访谈提纲与问卷内容,形成以实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调研路径,力求多角度呈现制度实践成效与创新亮点,为推动文化特派制度优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从政策制定者视角:走进部门一线,感知制度逻辑】
调研首日,实践团队走进青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县委宣传部,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政策背景、推进机制等。
文旅部门介绍,青田依托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初步构建起一套职责明确、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宣传部门也指出,当前制度在丰富基层文化供给、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在专项资金保障、群众参与广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对此,青田正积极探索“片区抱团”机制,优化资源整合,力促文化特派由“框架设计”走向“实效落地”。
【从执行者视角:对话特派员代表,体察一线实践】
在与多位文化特派员代表的深入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文化特派员作为文化下沉的关键力量,依托各自专业背景和岗位特长,深入乡村基层,因地制宜开展非遗传承、文艺演出、文化宣讲等多元化文化惠民活动。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政策落地的践行者、群众文化需求的回应者,积极架起连接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文化服务桥梁。
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此次面对面交流不仅直观展现了一线文化工作的真实状态,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了解基层文化服务的全新窗口。
【从服务对象视角:问卷走访入村,倾听百姓反馈】
为全面评估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基层的群众满意度和需求匹配度,团队成员采取“走村入户”的方式,深入一线农村开展调研。实践团队设计并发放了涵盖认知度、满意度、参与度及意见建议等多维度问卷,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表达了对文化特派员常态化服务的欢迎,期盼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参与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通过系统化数据分析,实践团队力图找准制度“堵点”与“潜力区”,为文化服务的优化与精准供给提出切实可行的青年视角建议,助力基层文化持续活跃和提升。
【从青年观察者视角:实地走访调研,记录文化故事】
在青田县文旅局的统筹协调下,实践团队深入山口镇与方山乡两地调研,实地探访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典型乡镇中的落地成效与创新实践。
山口镇作为全县唯一派驻省级文化特派员的乡镇,在特派员与镇政府的协同推动下,构建起“非遗+文创+数字”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团队通过走访石雕文创园、石雕博物馆及直播基地,感受到青田石雕正借助数字传播与举办展览等拓展市场空间,焕发新的文化活力和产业价值,初步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文旅融合样板。
方山乡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稻鱼共生系统所在地和“华侨之乡”代表,正积极推动农耕文明与侨乡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实践团队走进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与核心保护区,沉浸式感受传统农遗的生态智慧。当地干部介绍,文化特派员在推动农遗保护、侨乡文化整理与资源统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与新思路。
此次多维调研不仅是对“十四五”文化制度成果的青年回望,也是在“十五五”谋篇布局阶段的一次积极建言,为文化特派员制度优化和基层文化服务提升注入了青春动能与智力支持。
下一步,实践团队将围绕调研成果开展系统研究与成果转化,持续以青年视角参与制度完善,积极探索文化服务创新路径,为浙江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财大智慧”与“青春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雯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