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范珈毓) 6月28日至7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阡陌文旅织锦,政策润壤兴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深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以多维实践为笔,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追寻第二集美学村的红色印记,触摸峥嵘岁月里的精神丰碑,让信仰之火照亮乡村振兴征程;凝视板灯龙腾跃的非遗光影,守护千年文脉的璀璨星火,以文化根脉滋养乡村发展;漫步安良堡等土堡群落,解码先民保卫家园的智慧密码,让古老建筑焕发时代生机;循着街巷烟火的温暖气息,轻尝绿豆饼的酥脆香甜,将舌尖美味转化为富民产业的蓬勃希望;踏入屏山茶园的层叠绿意,探寻茶旅融合的创新路径,让氤氲茶香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以文旅为纽带,串联红色基因、建筑美学、非遗传承、生态资源与美食经济,用青年学子的声音,让大田的山水人文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灼灼光华,奏响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乐章。
红色之旅:集美学村映初心
怀揣着躬身乡土的热忱与探寻红色初心的使命,实践队成员们走进大田县玉田村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在讲解员黄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中,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砖墙上,一个个抗日时期的故事奔涌浮现,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从集美师生翻山越岭的“艰难播迁”,到密林深处书声琅琅的“森林课堂”;从青年学子弃文从武的“投笔从戎”,到屹立于石碑之上、静守于古壁之中的“两个诚毅”,实践队成员们沿着先辈的足迹丈量这片写满热血与坚守的土地,感知教育火种在战火中生生不息的力量,触摸嘉庚精神跨越时空的温度。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第二集美学村”通讯员 杨芷怡/摄
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青年力量,成员们将“好好读书,好好做人,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的嘉庚训词融入行囊,以足迹勾勒乡村振兴画卷 ,用行动传承红色精神。未来,我们也将带着在学村旧址汲取的精神养分,扎根乡土、躬身实践,让青春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绚丽之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年答卷。
古堡之旅:安良土堡镌岁月
安良堡,取“安境保良民”之意,静卧于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因依山就势、层叠耸峙的独特形制,得“东南布达拉宫”美誉 。其建造尽显先人的巧思——夯土时融入红糖、食盐、糯米汤,借天然黏性让墙体坚实如磐;筑墙时嵌进竹片,似给堡墙注入筋骨,历经两百年风雨冲刷,至今稳固如初,默默诉说着清代土堡“御匪防盗”的往昔使命。
图为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安良堡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初入堡内,门顶御敌排水口设计精巧,遇匪时倾泻的沸水、滚石,让盗匪避之不及;踏上环形跑马道,旧时御敌的枪口如鹰眼嵌于墙体,虽硝烟散尽,当年哨兵紧盯外敌、箭在弦上的紧张与警觉从未散去;瞭望口望向远山,恍惚间,先辈们警惕查探、守护家园的身影似在眼前;错落小房间曾是族人起居处,烟火气虽已消散,土墙木梁间,仍留存着晨起暮息的生活余温。
登临堡顶,方圆山水尽收眼底。青山如黛,田园如织,岁月沉淀的厚重与山河的磅礴交融。实践队成员们伫立于此,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是在艰难环境中对生存的执着探索,是把自然材料化为坚固壁垒的巧思,更是将防御与生活完美融合的创造。这不仅是一座土堡的建造技艺,更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 “生存哲学”。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东坂畲族村合影 通讯员 杨芷怡/摄
非遗之旅:板灯龙舞焕古韵
探寻隐匿在岁月里的民俗瑰宝,实践队走进闽中文化戏曲园,邂逅大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灯龙。这承载着千年乡愁的民俗艺术,以竹木、灯板、龙纸等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舞出一曲灵动的东方韵律。
图为大田县闽中文化戏曲园中的板灯龙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实践队成员们和当地民众交流,一位老爷爷向大家讲述元宵节迎龙的盛况,一幅绚烂图景在眼前铺展。元宵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精心装扮龙板,龙板上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灯火摇曳间,板灯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当暮色浸染山峦,此起彼伏的铜锣声骤然响起,沉寂的村落瞬间苏醒。从旧时泥土路到新时代水泥路,人们肩扛龙板鱼贯而出,老人孩童提着花灯簇拥在旁,条条村道化作流动的星河。数百节龙板首尾相连,蜿蜒盘旋在田埂与街巷间,宛如一条跃动的火龙穿梭人间,所到之处爆竹喧天、欢呼雷动。 “元宵节迎龙是最热闹的时候呀……在外打拼的人们,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迎龙,就为沾沾家乡的福气。”话语间,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一节节木板串联的不仅是血脉相连的乡情纽带,更是刻进大田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板灯龙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大田人民归家的路途与团圆的笑颜,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之路。这场与板灯龙的相遇,也让实践队员们读懂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千年文明的精神密码。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灯龙 通讯员 杨芷怡/摄
茶韵之旅:屏山茶园酝茗香
怀揣兴农热情与对茶山的向往,实践队成员们走进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海拔 1100米的茶山。队员们穿行于层层叠叠的茶树间,指尖轻触沾着晨露的嫩芽,聆听自然与茶的共生哲学。在茶叶科技系刘晓龙老师和辅导员黄国栋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探寻大田美人茶的 优 质密码:茶小绿叶蝉的叮咬刺激茶树分泌特殊物质,赋予茶叶独特香甜风味;当地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更让茶叶积累丰富养分。在屏山云雾漫卷茶垄、山风轻拂新叶中,青年学子们坚定了用所学知识助力茶产业发展、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同指导老师一同观察屏山茶园中的茶叶生长状况 通讯员 杨芷怡/摄
美食之旅:绿豆饼香沁乡愁
桃源绿豆饼名声远扬,实践队成员们有幸拜访当地两位绿豆饼工艺传承者。
从准备内层的绿豆馅料到外层的酥脆表皮,从揉馅、捏皮到包馅、定型,两位大田县桃源镇绿豆饼工艺传承者,用三十多年来的娴熟手法和精准估量,给实践队员们带来一场美食与工艺结合的极大震撼。他们翻飞的手指下,一个个小馅团摇身变为层层分明的馅饼;传统烤炉的淬炼下,馅饼裹上一层金灿灿的外衣。绿豆的香气四溢,满屋的空气都变得香甜无比。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这句箴言深刻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实践队员们怀着求知若渴的态度,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从最基础的揉馅团开始,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学习的渴望。当原本在老师傅手中灵动翻飞的馅团,在自己手中变得滞涩难控;当包馅定型从看似简单的动作,转变为需要精妙技巧与精准力道的“艺术创作”,大家才真切领悟到,世间从无唾手可得的成功,唯有日复一日的专注、年复一年的坚守,方能铸就这份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绿豆饼工艺传承者的带领下制作绿豆饼 通讯员 杨依濛/摄
当金黄酥嫩的绿豆饼新鲜出炉,绿豆清甜的香气与烟火浓厚的味道撞个满怀,实践队成员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绿豆饼制作工艺传承者相视一笑,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的通红的脸蛋上。拾起一枚轻咬,外皮酥软,内馅绵 绵 ,齿间漾开的不仅是清甜滋味,更有代代相传的匠意温情。当绿豆饼的酥香穿越老街深巷,这份传统手工工艺,也从祖辈灶台飘向了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
青春与乡土共鸣,实践与振兴同行,我们在农文旅政的融合实践中,让文旅活力浸润每一寸土地 ——用镜头定格古村风韵,以创意激活田园生机,让青春智慧与乡土资源碰撞出振兴之火 。我们以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在大田这片沃土上镌刻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让希望的田野绽放出绚烂的时代之花,让更多青春力量在乡土大地上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芳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珈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