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骆柔美、姜圣音)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湘潭市湘乡虞唐镇拜访了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虞你唐高跷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景样,探寻并亲身体验高跷这项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
高跷“一出戏”,坚守数十年
“虞唐高跷以高、奇、竞三绝而闻名。”老巷子里一间质朴的“传承室”里,长短不一的高跷错落摆放,实践团队员们围坐其间,听周景样老师目光明亮,侃侃讲述高跷的故事。
(卢佳怡摄)
文跷高,南方的高跷要比北方的武跷高,最高可达4米;艺术奇,虞唐高跷配以仪仗、牌匾、旌旗、鼓乐等,队形规模大,时常依托如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一出戏”,为艺术而表演;竞技多,高跷表演时常有比赛场面,两队相隔一千米左右,开始相向而行。
“戏匾只能毛笔书写,服饰没有一点西洋味,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记在心里,化在实实在在的行动里……”数十年,周老师守着这“三绝”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跷传承人。
(卢佳怡摄)
人们玩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谁都可以学高跷,人们玩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高跷是一项实打实的传承本土文化的“民间体育”,舞台随着表演的人群流动,每逢高跷艺术节或者传统节日时,四方民众都来踩跷竞技,互比技术和耐力,观众沿途摇旗加油,火光随行照耀。
“这是百姓的文化,人人都能来虞唐赏高跷,吃湘菜,品乡情。”周老师热情地邀请实践团体验虞唐高跷,木跷刚立起,队员身子便不受控地晃,脚踝被绑带勒得发紧,六百余年传承的分量,顺着发颤的木跷,一下砸进心里。这摇摇晃晃里,藏着非遗扎根民间的韧性,也藏着老艺人守了半生的热忱 。
(卢佳怡摄)
高跷邂逅中国舞,旧技艺新传承
脚踏高跷,轻轻转身,扭腰抬腿,木跷叩地,旧技艺的魂,融入了新舞步……
湘乡市虞唐高跷协会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园的活动,在学生中培训大批高跷演员。而在不远的湘乡市中鑫培训学校,作为虞唐高跷的传习所,将高跷融入中国舞,借高跷的古朴形态与中国舞的韵律,从老技艺的新表达里,碰撞出传承新火花,让虞唐高跷在新一代年轻人的探索中,收获文化自信,延续传承活力。
“坚守”锚定传承的来处,“创新”让非遗 “活” 在当下。旧巷里,周老师的两个小弟子正稳稳地踏着一米五高的高跷,手把花伞,伞上彩纹流转,恰似民俗文脉悠悠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圣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