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实践队在银坑镇新城社区的支教活动及汇演,为这段温暖的支教旅程画下阶段性句点。数日相伴,实践队用知识与陪伴,在孩子们心底种下希望的种子,也收获了最纯粹的童真反馈。
特色课程:在探索中点亮童真
上午,新城社区的教室是欢乐的“魔法天地”。拼图课上,彩色碎片铺满桌面,孩子们围坐一团,为完成图案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时的“面红耳赤”,与成功拼接后的欢呼拥抱形成奇妙反差,每一次协作,都是团队意识的悄然成长;画画课成了安全知识的“创意展台”,颜料在纸上流淌出想象,有人把防溺水标语藏进“大海与救生圈”的画面,有人用红绿灯装点“交通安全小镇”,安全知识借由童真视角,化作鲜活的守护符号;练字桌前,墨香与专注交融,孩子们从握笔的生涩,到写出笔画工整的汉字,一笔一划里,是对传统文化的初体验,更是耐心与专注力的打磨。
图为孩子们的手工艺品程若丝供图
午后的手工艺制作,让创意肆意生长。扭扭棒在小手中弯折、缠绕,从笨拙的尝试,到编出精致手链、花朵,成品或许不算完美,却藏着“我能做到”的自豪。有孩子悄悄把编好的扭扭棒花朵塞给队员,说“老师像花一样好看”,简单话语,让午后阳光都变得更温柔——这是手工课意外收获的双向奔赴,成长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被童真治愈的队员。接续的感统训练课,孩子们依旧乐在其中,收获快乐,激发潜能,活力满满
图为孩子们接受感统训练 程若丝供图
支教汇演:用舞台绽放光芒
夜幕降临,汇演成为银坑镇最亮的“星光舞台”。孩子们带着几日打磨的成果,自信登台: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稚嫩童声里藏着对祖国最质朴的热爱,眼神中的坚定,感染着台下每一位观众;合唱《在灿烂阳光下》,歌声或许不算专业,却饱含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灿烂笑容与旋律共振;舞蹈《一年级》跳出童真活泼,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新身份”的雀跃;二胡独奏《茉莉花》悠悠响起,传统乐器与经典旋律碰撞,让村民们沉浸在婉转曲调中;实践队员的大合唱《你从未离去》等,则是对孩子们的无声承诺——即便支教暂别,陪伴的温暖会一直留在他们成长路上。”这场汇演,不仅是成果展示,更让村民看见支教的意义——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能化作舞台上的自信光芒,能激发孩子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成长养分。
离别序章:把美好写进心底
当汇演落幕,离别悄然靠近。这几日,实践队与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课间的追逐、课后的追问、犯错时的紧张与进步后的喜悦,都成了彼此珍藏的片段。有孩子拽着队员衣角问“老师明天还来吗”,队员红着眼眶承诺“我们会一直牵挂你”——分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陪伴的开始。
银坑镇的日与夜,见证着“支教”的双向成长。实践队用知识赋能孩子未来,孩子用童真教会队员纯粹与热爱。那些拼图的专注、画画的创意、手工的惊喜、舞台的光芒,都成了“美好记忆”的拼图碎片,在双方心底拼出“成长”的完整模样。
相信这段支教时光,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星光指引”,未来某天,他们回望此时,仍会记得曾有人不远万里而来,陪他们用拼图探索世界、用画笔描绘安全、用舞台绽放自己。而实践队队员,也会带着这份童真馈赠,在公益路上继续奔赴,因为他们知道:一次支教,能点亮的不仅是孩子的当下,更是彼此关于“爱与成长”的永恒期许。
图为孩子们表演舞蹈《一年级》程若丝供图
支教落幕,美好不散。愿银坑镇的孩子们,带着这段温暖奔赴远方,成长为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的光;愿这份“双向奔赴”的支教记忆,成为漫长岁月里,永不褪色的珍贵宝藏。(通讯员 徐锦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