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基因,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奔赴赣州于都县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长征从于都出发”浮雕前集结
7月3日上午,团队成员在“长征从于都出发”浮雕前集结,奔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峨碑身如历史的巨人矗立眼前。团队成员驻足、昂首,静静仰望,那震撼从眼眸直抵心底——百年风雨,长征起点的抉择与奔赴,在此刻具象成磅礴力量,将历史的厚重,深深烙进青春胸膛。而后,众人来到长征第一渡口,脚下石板路,曾承载红军渡水远征的足迹;眼前滔滔水,似在复刻当年的激昂。团队成员肃立,齐声朗诵《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每一句朗诵,都是对长征精神的叩问与传承,让这方红色土地的厚重,随青春之声,传得更远、更深 。
▲图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图为齐声朗诵《七律·长征》
随后,团队特别开展“薪火相传 重走长征路”红色故事会。实践队队员郭雨欣首先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于都河长征时,当地百姓献出家中门板等,与红军4天内在30公里河面架起5座浮桥,助8.6万红军顺利渡河的故事。接着,团队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队员王妍雯分享谢志坚随部队转移,心上人春秀连夜用黄麻为他编织草鞋,他带着这份深情踏上长征,回乡才知春秀已被反动派杀害,为纪念爱人,他在草鞋上绑绣球并捐给纪念馆的故事。紧接着,队员吕迪纳以一盏陈旧马灯为切入点,讲述长征艰苦岁月里,马灯是战士夜行的希望之光,战士们悉心呵护,灯光照亮前行路与坚定信念的传奇。最后,队员李晓涵围绕展柜中破旧的长征袄展开,讲述其主人随红军历经风雪战火,在雪山抵御严寒,在战斗中见证英勇,布满补丁的它是红军艰苦奋斗最真实写照。
▲图为“薪火相传 重走长征路”红色故事会
7月3日下午,实践团走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工作居住之地——何屋。成员们沉浸于厚重的历史氛围,在伟人简朴的居室内,凝视复原的桌椅、床铺、马灯,简陋条件与运筹帷幄的强烈对比,令人深刻体悟信仰与艰苦奋斗的磅礴伟力。通过深情的讲解,生动再现了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此深入群众、带病部署转移、起草关键文件,特别是他离别时与乡亲们的深情话别和简单行囊,鲜活地传递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鱼水情深以及为革命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这些发生在具体空间里的真实故事,远比书本震撼。
▲图为实践队队员讲解苏区区域图略
此次何屋之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与信仰升华。在触摸历史痕迹与聆听动人故事中,对革命先辈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心系天下、力挽狂澜的崇高境界有了切肤之感,深刻理解了“扭转乾坤的伟力”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奋斗牺牲精神。走进何屋,让实践队的队员更清晰地体悟到党的初心使命,汲取了强大的红色精神滋养。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何屋的合影留念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动力,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珍惜当下,努力钻研药学专业知识,锤炼精湛技术和仁爱之心,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投身医药科研事业,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青年学子们将带着长征精神赋予的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傲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