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食品,‘食’字由‘人’和‘良’组成。要制作美食,必须怀有一颗善良的心,确保品质,这才是真正的追求。”7月4日,在吴中区木渎古镇的吴珍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珍堂乌米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方伟锋,用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向青年学子们分享了他十二年来的坚持和信念。
来自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追寻着乌米饭的香气,将“三下乡”的课堂搬到了田野乡间。他们携带精心准备的问卷和提纲,不仅是为了探索一道美食,更是为了解读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图为团队合影。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一碗乌米饭,承载着“匠心、放心、初心”的传承精神。
“看,这墨黑的汁液,是从山上采集的南烛叶中捣出的,糯米需要在其中浸泡很长时间,再经过高温蒸煮,才能形成这种独特的风味。”活动一开始,方伟锋就向同学们展示了乌米饭制作的关键步骤。这道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美食,如今已成为他倾注心血的事业。
从酒店从业者到非遗传承人,方伟锋的转变源于对儿时味道的怀念。在与同学们的深入访谈中,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三星”理念:保持非遗技艺的匠心,确保食品品质的放心,以及十五年不涨价、不为金钱至上的初心。正是这份朴素的坚持,让吴珍堂在纷繁的市场中保持着“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独特风格。
这堂生动的“田野课”,是苏州城市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的延伸。团队指导老师,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副教授张宇表示:“将课堂与产业一线无缝对接,是课程‘产教融合’的核心。让学生亲耳聆听传承人的心声,亲眼见证技艺的挑战与创新,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传承的重量。”
“网红”还是“长红”?青年学子为非遗传承探索新思路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消费市场,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访谈中,方伟锋也分享了他的“甜蜜烦恼”。
“老年人是回头客,他们是真正为了品尝记忆中的味道而来。而许多年轻人更多是来打卡拍照,对食物本身的忠诚度不高,有时还会造成浪费。”方伟锋坦言,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高昂的推广成本与不可控的舆论风险,让他对成为转瞬即逝的“网红”心存顾虑,转而追求品质带来的“长红”。
面对这些困境,实践团的成员们从青年视角出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思考。团队队长孙成燕注意到,虽然吴珍堂尝试推出了乌米冰激淋等创新产品,但市场接受度仍需提升。她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新中式茶饮的思路,在社交平台上更多地讲述乌米饭背后的康养故事和文化内涵,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包装,让‘打卡’成为深入了解的起点。”
访谈结束后,同学们随即在木渎古镇向游客与周边商户发放了《苏州非遗美食调查问卷》,将理论思考付诸实践调研,为撰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收集第一手数据。
▲图为方伟锋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苏州城市学院供图
“康养+美食”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活力
“乌米饭富含17种氨基酸,能帮助消化,这本身就是极佳的康养食材。”实践团成员、23级康养管理专业的欧阳凯丽同学兴奋地发现,课程所学与实践调研在此完美契合。
本次“三下乡”实践,正是围绕“康养+非遗、康养+农产品(美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展开。张宇指出,将乌米饭这样的非遗美食所蕴含的健康价值,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开发出更符合“一老一小”等特定人群需求的文创康养食品,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更能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方伟锋也对未来充满期望,他希望不仅仅是守护技艺,更能找到真正热爱这份事业的年轻人,通过“传帮带”,让这门手艺走得更远。
“邂逅传承之味,感悟创新之美。”苏州城市学院的学生们纷纷表示立志成为破解非遗传承难题的“探新者”,为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姑苏繁华图”贡献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成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