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田源 文淑琦 阙艺宁 唐剑扬 陆垚)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怀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侗乡语桥·化材青年志愿服务队”整装出发,前往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开展调研服务与劳动实践。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志愿者以青春之名踏上这片土地,以专业所学助力基层民生,以躬身力行诠释大学生“三下乡”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上门服务认证。郑好 供图
信息摸底,温情认证——为400余位长者送上政策保障
上午志愿服务队准时抵达村部广场,开展专门面向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险认证服务。牙屯堡镇作为典型的侗族聚居地,村落分布零散,老龄人口比例高,部分村民因交通不便或不熟悉智能设备,难以完成线上人脸识别操作,直接影响养老金发放的连续性。
为确保“不让一位老人被遗忘”,团队提前实地走访、逐户对接,精准掌握老年人基础信息。认证当天,同学们分设接待、录入、核验、指导四个小组,有条不紊地完成了400余位老人的身份确认、信息校核工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智慧人社”移动认证平台的便捷性,并为部分行动不便或识字能力有限的老人提供“一对一陪同指导”,甚至为卧病在床的几位老人安排了上门认证服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位80岁高龄的大爷颤颤巍巍地握着志愿者的手说:“我孙子都在外地打工,这些年轻娃娃来帮我把这事办妥,国家的政策就靠你们落实到人头上。”一句朴实话语,是村民对志愿者最真诚的褒奖,也是本次服务最大的肯定。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园区完成除草任务。张子谦 供图
躬身田间,劳以强能——在实践中锤炼青年品格
午后的太阳将山影拉长,汗水顺着帽檐滑落。认证工作结束后,同学们转战至大戊梁村果园劳动基地,投身到果树除草与环境清理工作中。作为当地产业振兴的典型样板,该果园种植面积超百亩,因近日雨水较多,园内杂草疯长,直接影响果树通风与结果率。
为了协助园区完成除草任务,队员们头顶烈日、手握锄头,分片包干、分工协作。同学们还结合上午的问卷调查数据,与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初步分析出农户对农业劳作参与度不高的三大原因:一是青壮年劳力外出,田地无主;二是老龄化严重,行动不便;三是除草修枝等细活费力费时,专业支持不足。
为此,志愿服务队将以此次劳动实践为切入点,后续计划开展“农技科普入村”“果树养护手册发放”等系列助农志愿项目,用实际行动支持地方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地调研,沉潜思考——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此次“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队还同步开展了《乡村居民对基础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老龄群体数字素养现状研究》两项实地调研,获取了第一手原始数据。这些内容将作为后续撰写社会调研报告的重要依据,助力学院师生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的背后,队员们更清晰地看见了现实的肌理:基层治理中的碎片化、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留守老人的日常困境……这些都不是书本中冷冰冰的术语,而是鲜活的、复杂的、真实的人间冷暖。
实事为根,心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天的下乡经历,是志愿服务队的一次行动锤炼,更是一次思想洗礼。养老认证让青年看见制度保障背后的温度,田间劳动让青年体悟脚踏实地的重量,调研思考让青年明白服务社会应以真知为本。
行走的青春,不止于一场短暂的出发,更是一次深刻的抵达。未来几日,侗乡语桥·化材青年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以实干为锚、以担当为帆,将“三下乡”走成“心中行”,在田野里书写青年最动人的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淑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