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手艺“活”更久! —— 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社会实践团沉浸体验瞻淇鱼灯制作

发布时间:2025-07-06 23: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雅钰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7月2日至6日,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千年古村落瞻淇村,开展以“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五天的实践中,该实践团成员在瞻淇鱼灯制作技艺中生代传承人汪明盛师傅的全程指导下,系统学习并沉浸式体验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制作工艺全流程,旨在通过青年力量连接古老技艺,亲身实践感受非遗魅力,领悟工匠精神,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骨架扎制 根基为要

实践团成员们穿过瞻淇村幽深的古巷,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侧是历经风霜的白墙黛瓦与高耸的马头墙,走进汪明盛的家庭工作坊。实践的第一项挑战是鱼灯骨架的扎制。汪明盛选取了经过特殊煮制、兼具防蛀与增韧效果的竹篾,现场示范了弯折定位与关键节点加固的技术。

▲图为汪明盛为团队成员讲解鱼灯骨架

“扎带得在竹节上多绕几圈,使劲勒紧,”汪明盛强调,“这样骨架才稳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嘛!”实践过程中,一位成员因初期节点固定不足导致半成品散架,这一意外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师傅强调的“根基”重要性,促使成员以更加严谨敬畏的态度返工重来,最终成功完成了象征“有福气”的圆润饱满骨架。

覆面绷布 赋予形神

骨架完成后,实践团成员们随即投入覆面工序。在汪明盛指导下,成员们使用胶糊,将特制轻薄透光的白棉布平整紧绷地覆盖于骨架上。“布面要绷得像鼓面一样紧实,不能有褶子、气泡,”汪明盛师傅强调,“这样点上灯,光才能透得均匀,鱼灯看着才有灵气、会‘活’起来。”

▲图为汪明盛指导团队成员为骨架覆面

他悉心指导成员一手取适量胶糊均匀涂抹于竹骨,一手同步抻平布面。成员们在其要点提示下,逐步掌握了曲面覆盖技巧,使饱满的鱼形轮廓清晰显现。

彩绘纹样 图腾焕新

待布面干固定型后,便进入绘制纹样与上色的环节。成员们依据传统图谱完成铅笔打稿,随后使用红、黑、绿、蓝四色丙烯颜料进行绘制。汪明盛细致讲解着每一步的寓意:饱满的朱红落于鱼头正中的“王”字,承载着节庆欢腾和对“汪公大帝”汪华的尊崇;青绿晕染出的舒展荷叶茎蔓与莲蓬,象征高洁与“连子”多福;红白双色交融绘就的祥云纹,寓意事业兴旺;深蓝勾勒于鱼肚的如意纹与浪花纹,祈愿万事顺遂与勇立潮头。

▲图为团队成员为鱼头上色

浓墨点睛是赋予鱼灯神采的关键一笔,务求黑白分明,彰显“大财看眼”的洞察敏锐,而鱼身炽烈的火焰纹以奔放的朱红为主,象征驱邪护佑与生活红火兴旺的祈愿,承载着朴素的农耕期许。

新料子 老魂儿

谈及鱼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汪明盛介绍,为兼顾传统寓意与现代需求,鱼灯内置光源已从象征“天长地久”的九支红烛,普遍改用安全环保的LED灯;覆面材料也从易损的棉纸升级为更耐用的特制棉布。他强调:“换这些新料子,是为了让老手艺活得更久、传得更远。”

▲图为团队成员在汪明盛的指导下制作的鱼灯

鱼身的三段活扣结构,以及纹样深处承载的祈求国泰民安、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的徽州精神内核,始终是这项非遗的灵魂所在。汪明盛师傅对大学生们专注学习的态度表示赞许,认为青年人的兴趣和参与是技艺传承的重要希望。

实践赋能 青春续脉

当亲手绘制的鱼灯在灯光映照下粲然生辉,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从骨架扎制到纹样点睛的全程深度参与,真切触摸到了八百年非遗技艺的厚重与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汪明盛合影

此次在歙县瞻淇村的实践活动,不仅系统还原了徽州灯会核心载体瞻淇鱼灯的精湛制作工艺,建立了高校学子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更通过扎实的田野实践,为记录、传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素材。实践团成员表示,后续将整理实践成果,通过影像、图文等形式在校内外进行展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瞻淇鱼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切实履行青年一代的文化传承责任。青年学子在心中深植了文化自觉与传承使命的种子,将为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赓续注入青春动能。(“徽韵灯澜”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雅钰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