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绘红韵 星火永相传——“红梦启航 筑梦童心”实践队银坑镇红色文化传承之行

发布时间:2025-07-06 0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佳莹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在江西于都北部的银坑镇,历史年轮与红色记忆交织成厚重的土地肌理。这片被赣江支流滋养的热土,既有层峦叠嶂的自然秀色,亦有苏维埃时期的革命遗存。当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实践队踏上这片土地,便在支教日常中触摸到红色文化的脉搏——而一个孩童的蜕变,正成为丈量这片土地精神厚度的鲜活注脚。

初遇银坑:红土地上的鲜活印记

“文文,你不要再吵啦!”,“文文,你不要乱跑快坐下来!”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新城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里,队员们一声声关切的叫声让这名叫罗兴文的小男孩走进了队员们的视线里。

初次见面,他活泼好动、顽皮捣蛋,是课堂里最引人注目的存在。然而,这份“引人注目”并非源于安静乖巧,而是他一刻不停的小动作、时不时冒出的调皮话语。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支教团队的第一堂课上,他毫不怯场,第一个高高举起小手,自信大方地站起来进行介绍,用稚嫩却响亮的声音打破了课堂的沉寂,瞬间拉近了与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开朗与勇敢。

图为老师奖励罗兴文第一个介绍 罗轶恒 摄

画笔凝魂:稚童笔下的信仰之光

七一建党节支教点的“童心绘祖国”课堂成为关键转折点。当水彩笔触及画纸,那个平日里让老师头疼的“小皮猴”突然敛去顽态:绘制国旗时,他抿着嘴唇调整线条弧度,口中喃喃复诵“国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旗子要画红色,五角星是黄色的,不可以画错,一定不可以。”,指尖力道带着与年龄不符的郑重。天安门城楼的飞檐斗拱在他笔下渐次成型,更在留白处工笔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间,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墨色浸透的是耳濡目染的赤子情怀。

这并非实践队队员交给他的新知识,而是根植于心的红色印记,在画笔的牵引下自然流露。这一转变让在场的队员们无不感到震惊与感动,也让大家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如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描绘红色主题时变得这般沉静且庄重。

图为罗兴文平常在课上的状态 罗轶恒 摄

图为罗兴文在画天安门 陈佳莹 摄

图为罗兴文的绘画作品 陈佳莹 摄

竹篙寻根:寨墙下的传承密码

为探寻这份转变的渊源,实践队走进承载红军粮库记忆的竹篙寨。古寨门斑驳的砖石间,一位摇蒲扇的老奶奶正被孩童们环绕——她讲述的不是古籍里的英雄史诗,而是“红军战士用青稞面换百姓红薯”的鲜活细节。斜阳穿过寨墙缝隙,在孩子们仰起的脸庞上投下光斑,那些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随着奶奶煽动的气流渗入童心。

图为竹篙寨入口处乘凉的居民 罗轶恒 摄

在这里,红色文化以最质朴的方式存续,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竹篙寨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纳凉时的故事场、节庆里的歌谣源。老人们在日常闲聊中讲述红色故事,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历史、传承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传承延续。这种浸润式传承,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生活质感。

星火永续:从文化根脉到教育实践

罗兴文的转变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银坑镇红色传承的深层逻辑:当红色基因化作奶奶口中的睡前故事、化作村口石碑上的斑驳刻痕,便自然内化为孩童心中的精神图腾。实践队由此领悟: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课本的铅字里,而在炊烟袅袅的巷陌间;不在口号式的宣讲中,而在祖孙围坐的絮语里。

此次三下乡实践,让队员们找到教育的新坐标:唯有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课本走入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口述历史、场景体验等多维路径,才能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感知中完成精神接力。如今,银坑镇的晨光里,仍有孩童追逐着红旗奔跑——那是比任何说教都更生动的传承图景。在银坑镇,红色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课本,而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长辈们的言传身教、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信在未来,红色故事将继续被讲述,红色基因也将在孩子们心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而实践队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感动与收获,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