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曹加梦 李天泽 郑洪举 卢嘉昕 朱一清 朱佳琪 李奥博 董世彦 刘柏岩 袁苗苗)为切实唤醒人和乡广大居民对水资源的珍视与保护意识,积极引领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乡土,同时引导江西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厚植服务乡村的赤子情怀,并进一步深化校地双方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战略合作,2025年7月5日,人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江西农业大学联合策划并成功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的“垄上惜泉传语,灶前节水共行”节水宣传实践活动。怀揣着守护乡村生命之源的使命,江西农业大学“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化身节水理念的使者,携带精心设计的宣传资料和满腔热情,深入大街小巷,通过面对面的细致讲解、生动示范和真诚互动,将科学用水、珍惜点滴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共同描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未来图景。
图为实践团节水宣传单
流动课堂润乡土
活动当日,晨曦初露,江西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便精神饱满地集结在人和乡。志愿者们主动走向农民朋友,递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节水宣传单,借助主题鲜明、数据清晰的海报,在路边开设起流动的“节水课堂”。他们以真挚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剖析当前全球及本地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揭示传统农业灌溉中的巨大浪费,并着重介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优势及其在增产增收中的显著效益,引导农民朋友认识到科技节水的巨大潜力。同时,他们结合宣传材料和生活实例,耐心细致地指出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水资源浪费细节。随即,志愿者们清晰传授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节水实用妙招:如何将淘米水用于浇灌、洗菜水用于冲厕、洗衣水用于拖地,实现水的高效利用。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讲解,将“灶前节水共行”的号召从纸面上的理念,转化为村民眼中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实际行动,倡导了一种贯穿厨房清洁、庭院打理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细化、节约型用水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居民分发节水宣传单
垄灶新风吹绿野
本次“垄上惜泉传语,灶前节水共行”主题实践活动,以其深入基层的扎实作风和贴近民心的宣传方式,收获了显著而丰硕的成果,为人与乡迈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最直接且普惠的成效体现在村民节水意识的普遍觉醒和用水习惯的积极转变上。活动覆盖了广泛的村民群体,通过志愿者们面对面、心贴心的深入交流和直观示范,有效打破了部分村民心中“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与保护的紧迫性。志愿者们将节水行动置于“守护家乡水源地生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宏大叙事中进行阐释,让村民们深刻理解节约用水不仅关乎眼前的经济账,更是保护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泽被子孙后代的深远责任。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居民分发节水宣传单
沃土育才绽青晖
对于参与实践的江西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们而言,这更是一次淬炼才干、升华情怀的宝贵经历。尤为珍贵的是,在泥土的芬芳与乡亲们质朴的笑容和真挚的互动中,青年学子们对乡土中国的认知更加立体而深刻,服务乡村、奉献基层的赤子情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与厚植。这次成功的实践,再次生动印证了高校青年智慧与力量在服务地方绿色发展、参与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巨大价值和无限潜力。它不仅为人和乡带来了节水护源的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江西农业大学与人和乡的校地合作共建注入了充满活力的“绿色”动能,有力推动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绿色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高校+地方”在生态振兴道路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协作路径,有效激活了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引擎。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居民分发节水宣传单
当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满焕发新绿的村庄,志愿者们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满心的收获踏上归途。“垄上惜泉传语,灶前节水共行”远不止于一次主题宣传活动,它是校地双方同心同向,以青春的热忱、学识的智慧和实干的汗水,共同谱写的守护生态家园、共建绿色未来的动人篇章。它清晰地标志着人和乡在提升全民节水意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伟大征程中,迈出了从理念认知走向广泛深入实践的关键一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