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青衿医语”暑期社会实践团守护童年不“溺”水,安全成长共“童”行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5 00: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舒涵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 (通讯员 李舒涵)为进一步增强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7月2日,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青衿医语”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开展以“守护童年不‘溺’水,安全成长共‘童’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活动通过知识宣讲、创意实践、水域排查三项行动,为暑期青少年安全构筑起立体防护网。

知识进校园:情景模拟筑牢安全防线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走进天玉镇中心幼儿园,以“溺水的危险性、预防措施及应急自救技巧”为核心,为50余名儿童开展互动式宣讲。成员们通过惊心动魄的视频、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等形式,生动还原溺水场景,并重点解读“防溺水六不准”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宣讲中,实践团成员设置“知识提问”环节。成员抛出问题:“如果看到小伙伴独自去河边玩水,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通过举手或展示自制提示卡的方式参与回答,现场90%的幼儿准确复述出“立即劝阻并告知大人”的正确应对方式。幼儿园教师观察后表示:“问答形式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关键信息重复率显著提高。”

图为天玉镇中心幼儿园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徐昕宇 供图

巧手传理念:黏土警示牌点亮社区课堂

下午2时,实践团转战临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防溺水创意工坊活动。30余名儿童在成员指导下,用彩色黏土制作“防溺水警示牌”。孩子们将“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等标语与骷髅头、波浪纹等象征元素结合,创作出兼具警示性与艺术性的作品。

图为临江社区小朋友制作防溺水警示牌。王欣宇 供图

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绘制“安全水域地图”,用绿色记号笔标注社区周边正规游泳场所,红色记号笔圈出危险水域。社区负责人评价:“孩子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传播理念,这种教育模式值得推广。”活动结束后,部分作品被张贴在社区公告栏及河道护栏处,成为流动的安全提示。

巡河查隐患:实地排查守护水域安全

下午4时,实践团联合天玉镇临江社区,对赣江分支水域展开安全排查。成员们重点检查河道护栏完整性、警示牌设置情况及救生设备配备,并记录需增设或修复的设施点位。

图为实践团成员将赣江分支垃圾放入垃圾袋。王煜 供图

在距镇中心2公里的河湾处,实践团发现现场救生竹竿因村民使用而遗弃,实践团成员做好记录并寻找合适竹竿放置相应位置。此外,成员们沿河岸清理塑料瓶、渔网等废弃物,避免垃圾堆积形成安全隐患。当日,实践团共排查隐患点2处,提出整改建议3条,相关数据已同步至临江社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天玉镇中心幼儿园门口合影。王欣宇 供图

此次以“守护童年不‘溺’水,安全成长共‘童’行”为主题的活动得到天玉镇人民政府及临江社区的肯定,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宝贵的防溺水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青衿医语”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表示,他们将继续秉承“医者仁心,教育先行”的理念,将防溺水教育与美育实践、科技巡查相结合,形成“宣教-创作-行动”三位一体模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他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快乐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舒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