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孙瑞华 张喆婧 吴青青)7月4日下午,五峰铺镇板桥村迎来一场聚焦民生现状与安全宣教的实地探访。来自邵阳学院“梦想花开”圆梦行动志愿服务团自板桥完小启程,沿蜿蜒田埂深入村落肌理,通过与多位村民的深度对话,记录传统农业村落的生产生活脉络,同步推进防溺水安全宣传,为乡村治理注入人文关怀。
田间访谈:汗水背后的生计账
下午三时,烈日下的稻田蒸腾着热浪。板桥完小东侧农田里,一位身着布衫、头戴草帽的农妇正躬身耙地,“每天干满8小时,工钱120元。”她直起腰,用袖口抹去汗珠,语言质朴“泥巴得趁硬时运,否则车陷进去就难走了。”她指着不远处的堆土车,话语间透露出与土地缠斗半生的熟稔。
沿狭窄田埂前行百余米,一位扛锄头的大爷穿过水稻田迎面走来。“村里年轻人少,种地的多是老人。”他停下脚步,手指向远处错落的青瓦屋,“早年间大家靠编竹器、养蚕补贴家用,如今主要种稻谷和蔬菜。”说话间,一群麻雀从稻田惊飞,他笑着补充:“田里生态好,青蛙、泥鳅多,庄稼长得壮。”
屋檐故事:留守老人的日常情
穿过村道,一栋砖瓦房前,一位老奶奶身穿灰色布衫,独自靠在栏杆旁眺望远处的稻田。“孩子在北京工作,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谈及生活,老人眼神温和,“眼睛不好使了,择菜、喂鸡还能凑合。”她指着屋后菜园说:“辣椒、空心菜都是自己种,吃不完就送邻居。”
此时,将近80岁的张爷爷骑车满载茅草经过。车后座堆着捆扎整齐的杂草,他说:“鸭棚在河那边,每天两趟送饲料。”当被问及作息,他笑道:“天不亮就起来巡田,中午最热时回家歇个把钟头,傍晚还得给菜地浇水。”接过调研人员递上的防溺水宣传单,他认真折叠收好:“谢谢你们啊,村里溪边围栏低,可不敢大意。”
安全人文宣传:守护传承并重
走访过程中,调研团队向村民发放夏季防溺水手册,重点向儿童监护人普及水域安全知识。“塘边青苔滑,下水要不得!”志愿者用方言向围坐的老人们讲解,几位家长点头称是。村口池塘边,竖立的警示牌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镜头记录下板桥村的夏日图景:蜿蜒的土路两旁,翠绿的稻田在阳光下闪烁着;远处房屋和其上空的云彩勾勒出一片美丽的画卷,田地旁的小羊慵懒的吃着草,成群的鹅鸭嬉戏在池塘间……
当日调研持续至傍晚,这场行走,既是对基层民生的真诚触摸,亦为乡村振兴的脉络续写生动注脚。团队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脚踏泥土知民情,肩扛责任护平安”不仅是此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先辈们“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延续。我们定当以青年担当为板桥村的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让红色血脉在田间地头与夏日蝉鸣中澎湃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覃光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