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瑞”火照“于”途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在著名的“红井”遗址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这口“生命之井”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与永恒价值。
▲图为实践队队员佟汶锜所摄
这口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苏区军民于1933年开挖的水井,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生动象征。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沙洲坝地区严重缺水,百姓长期饮用浑浊的池塘水,疾病频发,严重威胁着苏区军民的健康与生存。红井的开凿,如同久旱甘霖,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难题,清澈甘甜的井水,不仅滋养了无数干渴的生命,更使沙洲坝人民得以在革命烽火中顽强生存与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石碑上镌刻的朴素话语,正是苏区人民对共产党人深厚恩情最真挚的铭记。
▲图为实践队队员黄艺所摄
队员们凝视井口,亲手掬起一捧清澈的井水细细品味,舌尖的清冽甘甜,瞬间与心中涌动的历史热流交汇。这口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蕴含了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井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所摄
红井是瑞金红色旅游的核心IP之一,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相关业态的繁荣,为瑞金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动能”。红井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无声地诉说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道理,激励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佟汶锜所摄
在讲解员深情的叙述中,那段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峥嵘岁月仿佛重现眼前。这口井,在那个艰苦年代救活了沙洲坝的百姓,在今天,它依然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指引着我们服务人民的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红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这份为民初心在青春的奋斗中焕发新的光彩。”
▲图为实践队队员所摄
一泓红井水,映照九十载为民初心;一颗赤子心,赓续新时代奋斗华章。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瑞”火照“于”途实践队的队员们,从红井的甘冽清泉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前进动力。他们必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在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广阔天地间,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
供稿:许长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长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