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草里藏绝技:一场非遗技艺的传承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4 2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虹 陈缘 刘浩维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柯虹) 七月的武宁县东山村,漫山的芭茅草在山风中沙沙作响。7月3日清晨,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循着草木清香,拜访当地手工编制扫帚的非遗手艺人。在镰刀起落、草绳翻飞间,揭开藏在芭茅草里的千年绝技,开启了一场匠心传承与青春实践的对话。

山野寻”:割草初体验,方知技艺难

“这些不起眼的芭茅草,可都是宝贝!”76岁的王奶奶握着镰刀,指向漫山遍野的芭茅草,“茅草要选向阳山坡生长的,纤维长、韧性足,扎出的扫帚才经久耐用。还要挑茎秆挺直、叶片翠绿的,斜着下刀,留个‘V’字形切口,扎扫帚时更牢固。”王奶奶示范时,手腕轻转,镰刀轻快划过,一丛芭茅草应声而倒。

轮到实践队员们上手,却状况百出:有的用力过猛,差点摔个趔趄;有人割不断草茎,急得面红耳赤。“别着急,稳扎稳打!”老人手把手调整握刀姿势,“割草就像做人,得沉住气。”随着王奶奶耐心指导,同学们逐渐掌握要领,林间不时传来“咔嚓”的割草声与欢笑声,竹篓里的芭茅草也越堆越高。

▲图为实践团队在山坡割芭茅草。 占云航 供图

指尖生:经纬交错间,感悟匠人心

满载而归后,队员们回到王奶奶的小院,只见院角整齐码放着捆扎好的芭茅草,墙面上挂着十余把形态各异的扫帚,竹枝扫帚蓬松如羽,芭茅扫帚紧实耐用。“这些扫帚全是用山里的芭茅草编的,一把能用大半年。”王奶奶一边熟练地将芭茅草分拣、去穗,一边介绍道:“选草、割草、晾晒,每一步都有讲究。”

路过的村民赵阿婆驻足笑道:“哎唷!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多人做扫帚了,大学生来学手艺,这可是新鲜事儿!”

“编扫帚讲究‘三绞三紧’,绳子要绕得均匀,扎得密实,力度要适中。”王奶奶双手翻飞,草叶在麻绳间穿梭,不一会儿就形成紧实的扫帚头。

团队成员围坐在小院里,笨拙地模仿着王奶奶的动作。起初,茅草总在指间打滑,麻绳也系得歪歪扭扭,有人因绳子绑得太松,草叶散落一地;有人用力过猛,麻绳勒得手指发红。“手腕要稳,力度得均匀!”在王奶奶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学着将茅草根部对齐,用麻绳紧紧缠绕在竹制帚骨上,木槌敲打帚骨的“砰砰”声回荡在院落里。

▲图为实践团队在王奶奶家学编扫帚。 占云航 供图

经过反复尝试,当第一把歪歪扭扭的扫帚在手中成型时,大家兴奋地举着作品合影,虽然不及老手艺人的作品规整,但凝结着同学们的专注与坚持。“原来一把扫帚里,藏着这么多门道,既要考虑力学结构,还要讲究对称美观。”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小陈同学擦着额头的汗,指着自己的作品,“这可比在实验室做模型难多了!”

薪火相传:青春接力,让匠心“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东山村的扫帚编织已传承百年,不仅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工具,更承载着独特的民俗寓意。王奶奶接过同学们制作的扫帚,摩挲着扫帚柄感慨道:“以前家家户户都用手工扫帚,现在机器生产的又方便又便宜,这门手艺慢慢就被冷落了。再加上我这门手艺没有书面教程,全靠口传心授,我怕到我这辈就断了。”王奶奶的叹息让同学们心头一紧。

团队成员当即提议:“我们可以拍摄短视频,把编扫帚的过程做成教学课程!还可以把扫帚制作融入研学课程,让更多来东山村的游客体验传统技艺。”

“没想到一把扫帚,能让孩子们这么上心。”王奶奶眼中泛起泪光,她连连点头,欣慰地笑了:“有你们这群年轻人记挂着,这手艺就有盼头咯!”

▲图为实践团队与自己的扫帚作品合影。 占云航 供图

夕阳为茅草扫帚镀上金边,年轻的身影与老匠人的轮廓重叠。这场始于割草、成于编织的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在与草木、与匠心的深度对话中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更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芭茅草在新时代的手中重新起舞,非遗文化的星火,正以青春之名,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虹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