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融合践初心 科技助农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3 22: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安琪、胡翊江   阅读 82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再生禾浪涌荔城,青春躬耕助振兴”实践团于7月1日至3日,在林文雄教授带领下,联合秀屿区农业农村局,走进莆田秀屿区五四农场实验基地,开展农业科普与劳动实践活动,以“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为沿海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探“新”农场:科技赋能解锁农业现代化场景

在五四农场核心实验区,林文雄教授带领师生实地考察多项农业创新项目:覆盖地膜的旱作水稻示范方通过节水抗旱技术突破传统种植瓶颈,多年生水稻试验田实现“一种多收”的耕作革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破解土地高效利用难题,而专为沿海地区研发的“大豆+旱稻”间套作模式,则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双赢的农业发展路径。

图为林文雄教授田间授课

“传统水稻需水量大,但这片旱作水稻运用地膜覆盖与精准灌溉技术,在缺水地块也能实现稳产增收。”林文雄教授以田间实例为教材,将抽象的农科知识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让师生直观感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生产一线的生动实践,深刻理解农业科技创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劳动赋能:农耕实践重塑青年知农爱农情怀

“弯腰要稳,间距要匀,根须舒展才能扎根深。”在研究生师兄师姐的示范指导下,本科生们穿胶鞋、持秧苗踏入稻田体验插秧劳作。尽管泥水沾满裤腿,同学们仍热情高涨,在躬身实践中真切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内涵。“原以为农业‘土’,今天才发现科技让种地充满‘智慧含量’。”大一新生的感慨,折射出青年学子对现代农业从传统认知到科技赋能的观念转变。

实践队以劳动体验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传统农耕中理解千年农业智慧,切身感受科技为农业赋能的力量,进而深化对“人才兴农”战略的时代认知,筑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

   科普下乡: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惠民落地

实践队员化身“农业宣讲员”,向周边农户发放《再生稻种植指南》《低碳农业实用手册》等资料,用方言生动讲解再生稻“一种两收”、低碳种植等技术优势,以及旱作水稻对沿海气候的适应性。“种再生稻能省工省肥,这技术推广开,咱增收更有盼头了!”农户的点赞,让科技惠民的价值在田间地头得到鲜活回响。

图为实践队员向周边农户科普再生稻

图为实践队合照

秀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评价道:“高校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这种‘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正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样本。”本次实践让师生深刻认识到:唯有将科研志向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让科技成果扎根乡土,才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书写青春答卷。福建农林大学的学子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耕再生稻等农业技术研究,常态化走进乡村开展技术推广与农户培训,让“一种两收”等创新成果在更多沿海农田落地,以青春之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安琪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