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05-13 0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78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教师观点

教育强国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是全面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与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高校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面向全球化与信息时代背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青年在多元思潮中坚定“四个自信”。同时,教师要借助数智教育、思政话语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摆脱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化困境,提升育人实效性。进而,通过培育时代新人引领社会风尚,凝聚民族复兴共识,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才保障。

强化数智融合,构建全场景思政教育智慧传播矩阵。强化数智融合,是指依托数智技术、资源,构建多元融合教育新场域,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内部空间与外部条件限制,有效利用需求感知、动态反馈、靶向供给的闭环机制,优化教师的教学决策,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内容渗透能力。其中,教师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工具库,打造全媒体思政智慧教育矩阵,运用知识库、算法库、应用库的三库联动,实现思政元素的智能重组与动态适配,以满足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多元需求,并按照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教育逻辑,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人才。譬如,在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方面,教师要运用“算法+价值观”的双重过滤机制,筑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渗透,进一步以“精准思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传播,培养具有优秀品质、独立思考能力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此外,教师还可借助“智慧+融合”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评价体系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实证”,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数据、在线学习信息等,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始终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

聚焦学生社团,激活朋辈教育在价值传导中的裂变效应。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经末梢”,需通过激活朋辈教育的裂变效应实现价值传导,以提升思政引领力。因此,教师要以“项目制+导师制”构建朋辈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为载体,依托学生社团社会活动与实训项目,构建多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构建“五类两结合”(创新创业类、专业技能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理论学习类与重大节日结合、与传统文化结合)活动矩阵,充分将红色基因传承、“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社团日常活动,强化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学习、娱乐场景中的渗透,打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在课堂环境中的单一局限,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赋能”的教育转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从战略维度、治理维度及文化维度等多个维度,强化朋辈教育在价值传导中的裂变效应。如,以文化维度为例。教师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带领书法社、茶艺社、传统戏曲社等学生社团,开展“非遗传承人+学生骨干”双导师制研习,以形成从朋辈指导到集体创作的技艺传承链条。并举办“非遗文化节”展示成果,实现一人习艺、百人观摩、千人传播的裂变效应。因此,通过积极地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拓展思政教育场景与要素,促进课内、课外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亦是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有效举措。

创新话语体系,用青年化表达提升理论传播穿透力度。创新思政话语,将抽象的思政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知识要素,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对历史话语的根脉激活、文本话语的时代表达及生活话语的提炼升华三种方式,构建全新的思政话语体系。首先,教师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提倡“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四维思想、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等优秀文化内容,以青年熟悉的叙事符号进行表达,并创设基于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的故事叙事情境,充分基于故事化表达,强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理论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内容解码,把学生关注的社会议题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将经典文本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问题域”导向的实践内容,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呈现,以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解读能力,降低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门槛。最后,教师还需捕捉“Z世代”的圈层化表达,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涉及“佛系”“内卷”等网络话语的议题,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将网络话语升华为“奋斗观”“使命观”等思政命题,以通过破壁效应,从“小切口”映射“大主题”。最终,通过对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与知识内容的立体化呈现,提升思政理论传播的渗透力度,为教育强国背景下思政引领力的强化创造有利条件。

构建思政课群,形成思政教学与价值引导同频共振格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应持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打造思政群,强化教师对各类思政元素的运用能力。其中,教师应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内在逻辑,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等内容的衔接点,有效串联不同单元、不同阶段的思政主题,以形成阶梯式内容体系,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同时,教师还要改变理论术语的抽象性叙事,而是要地域文化符号、生活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元素中对思政内容有所感知。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譬如,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层面收集教育素材,结合学生家乡的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让学生讲一讲家乡的变化与发展速度。而后,再将“有温度”的乡村故事融入思政课,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建立师生协作的“热点追踪小组”,实时捕捉社会事件中的思政元素,把学生感兴趣的要素与内容,持续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以此,为思政教育的价值传导提供新的窗口。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思政成长档案”,记录课堂发言、实践表现、价值观反思日志等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生成个性化提升建议。进而,有效掌握学生思政学习动态,让教师结合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布局。所以,构建思政课群能通过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学与价值引导同频共振,让思政教育的价值传递,能对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

(覃景冠: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萍  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