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兰县位于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隶属河池市。东兰县也因其馆藏铜鼓数量之多而被誉为“铜鼓之乡”
铜鼓起源于春秋时期,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700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兰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乎村村寨寨藏鼓、护鼓,每逢节庆喜事,必舞鼓赛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
11月8日—10日,“古今和鸣·鼓舞群伦”项目组的成员们来到广西东兰县,在“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拍摄工作。深入了解东兰铜鼓的历史脉络,与“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的馆长对话,深入挖掘东兰铜鼓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动的人物采访与视频画面,讲述独属于东兰人对铜鼓的喜爱和珍视,展现东兰铜鼓的独特魅力。
千年的传承,匠人的智慧,铜鼓从炊具铜釜演变而来,成为民族乐器、神器和礼器。铜鼓多为青铜铸造,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不同民族使用铜鼓的方式、演奏的方法都有所差异。在广西东兰县,壮族人民一般采用四面铜鼓合奏的方式,在演奏时,四面不同音高、音色的铜鼓依次排列,能更好地将鼓点的连贯性和音律感进行融合。
广西东兰县又被称为大石山区,因其地形复杂该地区早期无法修建公路,村长如果想召集村民,便靠敲击“施令鼓”进行通知。施令鼓象征着权力和权威,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社会秩序和集体意识的理解,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镇宅鼓鼓面上的青蛙纹饰,与壮族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传说青蛙是雷神的女儿,壮乡人民称为“马拐神”,也叫作“雨神”。如若在夜晚青蛙鸣叫得厉害,那近两天将会下雨,天宫下雨,那便是到了春耕播种的时候了。靠农耕为生计的人们期盼蚂拐神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来年有一个五谷丰登的好收成。
鼓面上的粮仓寓意着来年粮食丰收,家庭美满的期盼。栩栩如生的老鹰,承载着长辈对子女事业腾飞、飞黄腾达的祝愿。匠人精心雕刻,铜鼓在火光中逐渐成形,满载着东兰人民对生活和子女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幸福憧憬。
东兰铜鼓,传承着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它既是民族的音乐,又是历史的回响。在这片红土地上,见证了壮族人民的悲欢离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千年鼓声,声声不绝。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每一面铜鼓,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铜鼓的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大正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