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5日讯(通讯员 孟慧君)清晨的杨玘屯村,阳光洒在艺人布满泥痕的指间,一块黄河胶泥在他手中逐渐变成一只昂首啼鸣的泥鸟……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河南省浚县杨玘屯村的多个家户中。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传承现状,探索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路径,2025年1月21日到2025年2月16日,笔者深入河南省浚县杨玘屯村,开展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
图为泥咕咕国家级传承人王蓝田之孙王红瑞(左)与笔者(右)合影
杨玘屯村被誉为"中国泥咕咕之乡",其泥塑艺术以鸟兽造型为主,承载着中原农耕文化与民俗信仰。相传,泥咕咕起源于隋末唐初,与瓦岗军的战争故事有关。当时,士兵们用泥捏制各种哨子,以作传递信号和鼓舞士气之用,后逐渐演变成民间玩具。泥咕咕不仅是儿童喜爱的玩具,更蕴含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庙会等传统节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为泥咕咕作品:摄于浚州文创店
泥咕咕的制作原材料取自当地黄河古道的胶泥,经过挖泥、晒泥、醒泥等前期准备工序,确保泥质细腻、韧性十足。艺人纯手工捏制泥咕咕的雏形,进行晾干、烧制过后,随后进入上底色、彩绘等环节。用自制颜料上色,多彩颜色的组合塑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笔者还参观了泥咕咕的生产第一线,目睹了匠人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的场景。从批量制作的模具成型区,到精心彩绘的装饰区域,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细致,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巧妙结合,让泥咕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图为彩绘环节,摄于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卫雪生产作坊
在本次调研期间,笔者有幸深入非遗传承的核心地带,与泥咕咕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学仁、宋学海,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卫雪以及国家级传承人的孙辈王红瑞展开了深度访谈。他们怀着对传统技艺的满腔热忱,向笔者讲述着泥咕咕的悠久历史与独特制作工艺,从泥土的选取、成型的技巧,到烧制的火候把控,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
图为泥咕咕省级传承人宋学海,摄于其家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门技艺,笔者亲自参与泥咕咕的制作过程。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学着揉泥、捏制,感受着泥土在指尖的温度与可塑性。尽管初次尝试手法生疏,但每一次按压与塑形,都让笔者对这份古老技艺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图为笔者在手工艺者指导下利用模具制作泥咕咕
在杨玘屯村,虽然仍有部分老艺人坚守泥咕咕制作,但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人对泥咕咕制作职业认同度不高,大多外出务工或学习其他技能,传承人群体精英流失并出现断层。同时,受现代工业产品冲击,泥咕咕市场份额缩小。不过,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非遗的重视度提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设研究所等方式,泥咕咕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也吸引了一些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购买、学习。
图为泥咕咕零售手工艺者及其孙,摄于浚县大伾山
此次调研让笔者深刻认识到泥咕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新时代,泥咕咕更应焕发生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融合,衍生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也能为传统技艺传承开拓新路径,在文化产业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非遗的魅力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孟慧君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