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子学习赴呼兰区萧红故居及纪念馆调研

发布时间:2025-03-01 23: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籍锋   阅读 9.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黑龙江省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学底蕴,萧红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与精神已然成为黑龙江省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标识。 2025年3月1日,东北农业大学“红迹寻梦,文润童心”社会调查团赴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及纪念馆开展调研活动。团队通过游览故居、展陈分析与深度研讨,挖掘萧红故居的历史细节及其文学遗产的文化价值,探索萧红文学创作与革命精神的深层共振。

一、雕梁映旧梦 细语诉沧桑

团队成员来到了萧红故居,在这里一起探寻萧红思想、精神成长的家园。 萧红故居的朱漆门楣已褪色斑驳,但窗棂上残存的蓝绿彩绘仍隐约透出昔年风华。故居整体呈现东北传统民宅与中原四合院融合的独特格局,东院为本家核心居住区,五间正房,采用满族民居典型的五檩五鸠结构,西院出租区域则分布着形制简朴的厢房,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团队成员在萧红故居实践


二、展馆觅文心 星火照汗青

步入萧红纪念馆 “漂泊岁月”展区,1934年鲁迅致萧红的信札陈列于玻璃展柜,信纸边缘微卷,墨迹遒劲如初。相邻展台,《生死场》初版本封面残留的烟熏痕迹与展墙投影的鲁迅评语交织——“力透纸背的,北方人民于生的坚强,于死的挣扎”。复原场景中,煤油灯旁桦木书桌上的钢笔尖凝着墨渍,蜡像指尖与稿纸的接触面已微微泛黄,细节还原萧红“以血泪铸文字”的创作状态。

图为团队成员在馆内讲解

三、红色基因凝笔骨 文学星火照征程  

团队成员在访寻故居,纪念馆后,聚焦萧红文学与红色文化的血脉关联,在参观的最后,成员们开始书写自己的参观感悟。 有成员指出,《生死场》中农民抗日觉醒的叙事,与左翼文学 “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深度契合;《呼兰河传》通过童稚视角揭露的封建压迫,实为“五四”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延续。展馆文献显示,鲁迅曾评价萧红作品“有钢刀的锐利,却不失诗人的温度”。萧红的“出走者”形象与红色文化中“打破枷锁”的革命精神,共同构成激励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图为团队成员书写参观感悟


四、薪火相传处 文脉启新章

总结会上,团队成员围绕 “ 萧红及其作品的当代价值 ” 展开深度对话。有成员以《生死场》中农民抗日觉醒的叙事为例,指出其 “ 以血泪书写民族脊梁 ” 的文学力量,与左翼文学 “ 为民众呐喊 ” 的精神内核紧密相连;另一成员聚焦《呼兰河传》,剖析 “ 后花园 ” 的自由意象如何冲破封建桎梏,成为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在东北乡土的回响。讨论中,成员提及纪念馆展出的 1941 年香港时期手稿,泛黄纸页上修改痕迹密布,印证着 “ 在流亡中坚守创作 ” 的文人风骨。

图为团队成员展开对话

正如团队总结:萧红用文字撕开时代的阴霾,她的 ‘ 出走 ’ 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是精神层面的革命 —— 这种冲破禁锢、追寻光明的力量,恰是红色基因在文学领域的璀璨结晶。

文|红迹寻梦,文润童心社会实践团

图|红迹寻梦,文润童心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籍锋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3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