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自信自立、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整合优化了百余部法律法规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专门立法规范和保障的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要求,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以强大的育人合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细落实,促进青年学生在爱国奋斗中找到立身之本,在砥砺前行中奠定成才之基。
一、固本强基,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程育人全过程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作用,从中梳理和整合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专题,遵循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学理阐释的有机结合,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推动学生思维认知层面对爱国主义的意义建构,讲好爱国主义故事的理论逻辑、历史主线、治国经验、文化传承,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价值认同,与小学、中学等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能够形成循序渐进、有效贯通、螺旋上升的系统。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第十五条关于“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的要求,挖掘各类课程涉及的爱国物件标志、科技文化遗产、行业发展历史、优质国产品牌、英雄人物故事等元素,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融会贯通。此外,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统一的思想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法并非倡导盲目排外的保守文化,而是立足时代需求,彰显既独立自主又开放包容的特质。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自信自立。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坚持互学互鉴,兼收并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借鉴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交流和思想互通,涵养青年学生理性平和、包容开放的爱国心态。
二、知行融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实践育人全领域
爱国主义教育既注重学理阐释,又注重实践育人。高校应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相关要求,通过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在知行融贯中涵养家国情怀,学会担当责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学校应将爱国主义元素融入校园景观,如特色文化墙、宣传栏、文化广场、图书馆、楼宇道路,并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文艺节目、社团活动、红歌比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电影展播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则注重通过各类基地、行业、企业、乡村的资源,让青年学生通过回顾历史、考察国情、体验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接受更为鲜活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善用英雄人物榜样。高校应当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主题,定期组织学生考察本地革命纪念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采访革命英雄及其后代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英雄气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努力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实践和强国志向。其次,开展典型的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落实须以纪念
仪式和典型活动为载体。一方面,常态化运用国家重要纪念活动,例如革命战争纪念日、爱国运动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诞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诞辰、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纪念活动为契机,组织兼具理论底蕴和情感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红色爱国故事基地宣讲、宪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等。另一方面,深入发掘和总结春节、端午节、腊八节、重阳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大歌节、苗族吉客节等传统节庆蕴含的爱国元素,促进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使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日常生活、隐入青年心间,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增强责任担当。
三、数字赋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网络育人全时空
00后高校青年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革的方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以网络空间为新载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首先,营造氛围,增强正向价值核心力。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和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媒体作品,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新兴平台的艺术形式展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青年大学习”就是借助微信平台“微言教育”的典范和样本,在网络上唱响主旋律,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其次,数字赋能,增强网络育人实效性。当前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元宇宙技术等能够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爱国主义体验,以数字叙事和图像叙事的融合,促进爱国教育的具象化和通俗化,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再次,积极作为,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适时调整和积极引导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主动谋划和独立实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布局,构建开放发展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平台,充分挖掘并及时报道新时代各类爱国主义人物和故事,不断提升前瞻性和预见性,将舆论往主流正能量引导,确保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站得住、旗帜立得稳,在润物细无声中扩充青年学生正能量的宣传空间,促进青年学子以英雄为榜样,通过网络积极发声,宣传先烈事迹,捍卫崇高精神,让爱国主义激荡青春力量,牢牢扎根心间,化为实际行动。
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颁布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细落实,是时代大势所趋、国家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法立于上,教弘于下。”高校以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程育人全过程、实践育人全领域和网络育人全时空,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理性,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常态化,并通过青年学生对社会法治意识的正向引领,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良法善治谱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篇章。
作者: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唐菀阳
作者: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陈莹莹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规划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重点课题《红色文化研学实践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022ZJY1709)、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线四维六化”智慧教学的优化与升级》(编号:GXGZJG2021A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