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垃圾分类乡村美——“青心为农”团队六合区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9-05 17: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祉佚 贺润涛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垃圾分类作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7月9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心为农实践团,来到南京市六合区雨花石村,联合横梁街道团工委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助力大美乡村建设。

一、垃圾身世乱,科普解谜团

“旧报纸、餐巾纸分别是什么垃圾呢?”在横梁街道新篁社区的爱心暑托班里,孩子们的反响热烈,纷纷举手,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环保的热情。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问答,更是社区为培养孩子们绿色环保意识,播种绿色希望所做出的深远布局。

在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地球的生态健康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辨别垃圾种类,树立环保理念,新篁社区的团队成员围绕垃圾分类主题,精心设计了一堂生动丰富的科普课,旨在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环保习惯,为地球的绿色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PPT展示、现场问答、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环保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内心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入户研民意,当街展宣传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垃圾分类的号召,更好地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团队成员来到雨花石村,在村网格员的带领下,走进村民的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看法,收集村民对推行垃圾分类的建议与问题。团队成员认真总结走访资料,并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份调研报告,为村委会科学制定、有效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方法提供宝贵参考。

阡陌交通,宣讲之声相闻。为了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科普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团队成员事先对乡村路口进行了细致的踩点确认,并在此设立起科普宣传站。在这里,团队成员不仅向过往村民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还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具体分类标准以及实际操作方法,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活动过程中,村民热情参与、积极反馈宣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为构建美丽和谐、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贡献了积极力量。

三、篱墙染彩绘,村舍焕新颜

墙绘艺术在乡村振兴中不仅扮演着美化乡村环境的角色,还承载着传播乡村文化与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团队成员与雨花石基层干部同心协力,经过实地勘察、内容设计、描绘上色等步骤,共同绘成了一幅以“垃圾分类好,大美雨花石”的主题墙绘。。这幅作品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外观美感,更是环保理念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墙绘的创作过程中,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反馈,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与支持。村里的退休干部周正年的赞赏到:“这幅墙绘不仅让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这种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四、生态齐协力,和美共此间

线下的活动圆满结束后,团队成员并未停下脚步,而是迅速将垃圾分类的宣传阵地转移到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影响力,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科普宣传的效果与范围。团队成员认真回顾并总结了实践活动中的亮点与经验,将线下垃圾分类系列活动的精彩瞬间和实用知识剪辑制作成视频,发布于各大主流短视频平台,迅速吸引了大量观看和转发,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除了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与横梁街道政府也积极行动,通过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推送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社会影响力。线上线下的联动宣传,不仅展现了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和扎实执行力,也体现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大美乡村建设方面的紧密合作与共同愿景。

实践团队与学校、基层政府同心协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有效促进了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激发了更多公众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贡献力量。


学校: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

文字作者:刘祉佚 贺润涛

图片作者:周昱 张佳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