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村问寨寻语脉,边疆行知促融合

发布时间:2024-08-29 11: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晴磊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韦欣晓2024 年 7 月,广西师范大学边疆行知实践队开展“探寻方言奥秘,守护语言根脉”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深入了解边疆地区方言现状为出发点,实践队成员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并针对当地多个社区和村落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方言调研。

方言探寻,领略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边疆行知实践队深入了解了凭祥的语言概况。除普通话外,当地还有白话、官话、客家话、蔗园话(桂南平话)等。凭祥城镇主要讲白话,普通话次之;乡村主要讲壮话,白话及普通话也有使用。实践期间,边疆行知实践队深入凭祥镇的村屯。在前进村的大弯弓屯,队员们与讲白话的村民促膝而谈。凭祥白话作为粤方言中的邕浔片次方言,其语音语调独特,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词汇方面,既有传承自粤语的古老词汇,又融合了当地特色的创新用语。语法结构上,也呈现出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队员们聆听村民们的讲述,感发音,记录词汇,剖析语法,被凭祥白话的魅力吸引。

在连全村和柳班村,队员们则沉浸于壮话的音韵之中。壮话作为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语音如潺潺流水,轻柔悦耳。常用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表达上,壮话通过独特的语序和修辞手法,传达出细腻的情感。队员们向村民请教,学习常用的问候语、感谢语和祝福语,积极参与简单的交流对话,在交流互动中深刻体会到壮话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内涵。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亲密互动,实践队不仅领略了凭祥方言独特的魅力,更在这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中,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实践队与柳班村村民们交流  李婷摄

推普行动,助力沟通交流

为了切实提高当地村民的普通话水平,实践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普通话推广工作。边疆行知实践队精心策划,在村屯中组织了一系列系统而全面的普通话培训课程。在培训课堂上,队员们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解普通话的发音技巧,从声母、韵母的准确发音,到声调的微妙变化,无一不细致入微。在词汇方面,队员们通过实例对比,帮助村民理解普通话词汇与当地方言词汇的差异及正确用法。对于语法结构,队员们结合日常交流场景,进行生动形象的解析,让村民们能够轻松掌握。

不仅如此,队员们一对一地倾听村民们的发音,仔细辨别其中的错误,不厌其烦地纠正和示范,直到村民们能够准确发音为止。同时,队员们不断鼓励村民们克服羞怯心理,大胆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她们创设各种交流情境,让村民们在实际运用中增强信心,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

一位参加培训的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学会了普通话,和外面的人交流更方便了。以前因为语言不通,很多想法都没法很好地表达,现在感觉世界都开阔了许多。”在实践队的努力下,村民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更为顺畅的桥梁,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实践队与培训村民交流  李婷摄

语言态度,洞察发展趋势

为了深入洞悉当地居民对于不同语言的真实态度,实践队专程前往柳班村、浦寨边境互市点等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区域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浦寨和柳班村的受访者在文化程度方面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多数仅为小学或初中毕业,且年龄结构偏大。在语言认同方面,他们对普通话给予了高度认可,一致期望自家小孩能够熟练掌握普通话,认为其在交流、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与此同时,受访者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对外贸易的大环境中,越南语和英语对于个人的工作与未来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越南语能够为外贸业务的开展提供直接的交流便利,英语则凭借其世界通用语言的地位以及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备受重视。

然而,当话题转向壮语和白话(粤语)的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时,受访者们的神情略显忧虑。他们坦言,家中年轻一代长大后,由于外出打工,远离了家乡的语言环境,壮语和白话(粤语)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逐渐变得生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语言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也为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敲响了警钟。

实践队通过此次调研,不仅准确把握了当地语言态度的现状,更深刻认识到语言发展趋势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语言文化保护与推广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传承思考,关注方言未来

在当今普通话大力推广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鉴于此,实践队深入开展了对村民的访谈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这一变化对当地语言生态产生的影响。

50 岁的农加能,这位来自柳班村板班屯的村民,在与实践队的交流中坦诚地分享了他的经历和看法。他表示:“参加政府组织的普通话培训,在普通话的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讲得还不太准确,带有口音,但至少能够用普通话和孙子进行交流,这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

当被问及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对说方言的影响时,农加能不无感慨地回答:“影响肯定是有的。现在村里面的小孩子在学校都说普通话,久而久之,就不太懂得说土话(壮话)了。像大人,因为长期生活在村里,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村里的老人依旧说着方言。但年轻人外出的机会多,说方言的频率大幅降低,而小孩子虽然有些能听懂方言,却已经不太会说了。”

实践队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发现,在普通话普及的浪潮下,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逐渐弱化。这不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中,也反映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中。曾经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流传的方言故事、歌谣,如今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而方言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也在这一变化中逐渐被淡化。

然而,实践队也注意到,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方言文化活动、编写方言教材等,为方言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但这一努力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为地方方言的未来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践队采访村民农加能  李婷摄

青春担当,使命在肩。边疆行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凭祥市的语言文化发展,为推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贡献力量,让语言成为连接各民族的心灵纽带,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