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实践团队成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科技助农号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前往四川省乐山市、眉山市、内江市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特色水产品的养殖模式及病害状况,开展了为期7天的技术服务与实践工作。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实地采样 四川农业大学周柯宇提供
黄颡鱼、斑点叉尾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四川旅游愈加火爆,火锅、烤鱼等美食深受人们喜爱,对其需求量与养殖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成都市选育品种“新津黄辣丁”已成为“川鱼振兴”项目的重要一环。目前,四川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产地主要分布在乐山、眉山与内江等地。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联合当地饲料公司、渔业服务公司、水产研究所成员,前往乐山井研县、白马镇,眉山东坡区,内江东兴区等20余个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养殖点位进行实地考察,查看各地区养殖鱼类健康状况与水质指标是否正常,并与养殖户就养殖模式、用药周期、生产效益等信息深入交流,针对其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鱼塘现场,成员们对发病严重的池塘进行采样,通过病理解剖、典型症状观察、平板划线培养等方法对养殖鱼类进行细菌病、病毒病与寄生虫病的检测与诊断。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菌种分离 四川农业大学周柯宇提供
调研发现,当地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养殖虽然养殖量较大,养殖设备较完善,但仍普遍存在饲料配比不当、调水改水不够、用药方式不对、防控意识不足等问题,部分池塘内的养殖鱼还因养殖密度大、水质环境差出现了出血病、弧菌病、烂头病等鱼类常见传染性疾病,发生大规模死亡,严重制约养殖效率,损害经济效益。
团队成员进行病理解剖 四川农业大学周柯宇提供
针对以上问题,在团队专家老师的帮助下,为养殖户提供一线咨询服务与病害防控指导,制订了一系列选苗引种、调水改水、合理给药方案,同时团队成员根据实地采样的病原分离结果,进行了药敏诊断,将有效的用药建议及时反馈给养殖户,帮助其解决病害问题。本次实践成效良好,团队成员将自身所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深入生产一线,发挥专业特长,为四川地区鱼类病害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佳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