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溆浦实践 | 武大学子赴溆浦县桥江镇调研实录:“以古法炼‘赤宝’,自柘浆凝兴旺”

发布时间:2024-08-22 22: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罗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就必须以乡村产业为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至今,乡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谱写着各地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在溆浦县桥江镇,这样的“甜蜜故事”也在续写。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溆浦分队分别在8月7日和9日前往溆浦县桥江镇蛇湾村、大湾村,对当地的溆浦红糖特色产业开展实地调研,探寻当地如何承古法炼制“东方巧克力”,以智慧探求产业之兴旺。

一、自楚而来兮,芳香千古

桥江镇位于溆浦县的东南部,是全县农业大镇,素有“溆浦粮仓”之称。近年来,桥江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并充分发挥古方红糖制作的工艺优势与文化优势,坚持“一村一品”,推进红糖特色产业发展,摸索满载着富民希望的“农户+合作社+相关团队”的产业发展路径。

虽然近些年来溆浦红糖才得以大力发展,但其芬芳远不止飘香这些时光。谈及溆浦红糖的历史,大湾村党总支部书记田国兵自豪地告诉实践队员:“我们的红糖手艺已经传承了千余年了。”在《招魂》中,屈原吟唱“胹鳖炮羔,有柘浆些”的词句,留下了关于原始溆浦红糖的甜香痕迹。“村里有一家红糖企业就叫‘楚之古味’,其名便由此典故而来。”田书记如是介绍道。在楚之后的几千年时光里,溆浦红糖更是成为“贡糖”,得到了多代朝廷的认可。而制作这一红糖的手艺则沉淀了四渡河两岸山清水秀的生态之灵,也凝聚了当地人们勤劳智慧;它传承着悠悠历史而至今日,也承载着独特的溆浦红糖文化滋润后人。

实践队员访谈大湾村党总支部书记田国兵

二、蛇湾红糖:承百年业,兴溜之湾

蛇湾村,原名溜之湾,正是这里孕育了溜之湾红糖食品,这一最早源于明朝时期的四都河边、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的食品产业。8月7日,实践队员们慕名而来,跟随着溆浦县桥江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武装部长周卫人的脚步,实地探访了蛇湾村溜之湾食品有限公司红糖厂。

周卫人镇长带领实践队员调研溆浦县溜之湾食品有限公司

据周卫人镇长介绍,蛇湾村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与天然优质的沙质土壤优势,为当地的甘蔗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当地传承了近500年的溜之湾红糖产业基业与经久沉淀的古法工艺,溜之湾红糖食品(蛇湾片糖)口感醇香甘甜,令人垂涎三尺;更是远近闻名,常常供不应求。

蛇湾村甘蔗种植基地

周卫人镇长领着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溜之湾红糖生产车间,从榨汁房到沉淀池,从炼糖车间再到包装车间,周卫人镇长将红糖生产流程娓娓道来。即便不在红糖的生产时节,在周卫人镇长的生动讲解下,实践队员们也仿佛亲眼见证了这里热火朝天的红糖生产场景。

在周卫人镇长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从收割甘蔗开始,这里便拉开了为期40-50天的红糖生产的序幕:从甘蔗清洗榨汁正式开始生产步骤,然后是对甘蔗汁进行沉淀过滤,接着是加热去沫(舀去水面上由蔗皮和其他杂质所致的青黑色泡沫)并蒸发去水,在这期间不断搅拌熬稠形成红糖,接下来将红糖倒模成型,最后分割划片及成品打包装袋。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色素,生产出来的红糖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古法熬制红糖

糖捶

在蛇湾村,蛇湾片糖对于当地村民来说不仅是曾经的传统产业,更是未来的希望产业。当地凭借独特的地理、工艺和文化等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党建+河长制+红糖”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振兴溜之湾红糖。当地在坚持古法传承的同时应市场之需求,发展有片糖、生姜糖、芝麻花生糖、红枣葡萄干糖、杏仁桂花糖等多类型红糖,实现古方红糖的创造性发展。多元发力,将溜之湾红糖打造成当地的“致富之糖”。

蛇湾村宣传壁画

三、大湾红糖:衔非遗艺,创新之辉

8月9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大湾村继续调研当地的红糖产业与非遗技艺。大湾村位于溆浦县东北部,桥江镇北部,当地甘蔗种植达到500余亩。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当地现有红糖生产企业七家,年产红糖可达六百吨,产值达千万元。红糖生产是许多大湾村民的重要生计,未来更是他们的致富之途。

实践队员与田书记参观大湾村古方红糖食品有限公司

在大湾村田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大湾村甘蔗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和田书记一起欣赏当地村民的“藏富之林”。三月份种下的甘蔗,如今已经高过人了,长势喜人。待到农历十月份,会有将近两百人在这里喜滋滋地收割甘蔗,为接下来的制糖收集原料。这片甘蔗林凝结着村民的辛劳汗水,更承载着村民的美好期盼。

田国兵书记在大湾村甘蔗基地

在大湾村,红糖制作手艺独具特色,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项非遗手艺的传承人正是田书记。“一开始我们没想过申遗,后来在市场调研中发现我们的工艺在市场上没有人申请非遗,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个‘第一人’。”田书记如是说到,“2018年,我们向县里申请将这项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3年后(23年)又向市里申请,都成功了。等再过3年我们会向省里申请。”拥有非遗的加持,大湾红糖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大湾红糖树立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赋能。

目前,大湾红糖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发展大湾红糖产业。“村里在背后会为老百姓‘坐镇’兜底,老百姓尽管放开手脚生产就够了,不用担心销不出去。”田书记告诉实践队员们。

接下来,村里计划拉取投资建设标准化的无尘车间,进一步提升大湾红糖品质,并在非遗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红糖糖浆、陶瓷装高端红糖等多元化红糖产品,为进一步延长大湾红糖产业链、开拓更大的市场做足准备,绘就未来大湾红糖产业新的辉煌图景,唱响大湾村产业富民的生动歌曲。

大湾村红糖产品

四、柘浆凝赤宝,业兴促振兴

岁月悠悠,溆浦红糖沉淀了千年时光,养活了一代代溆浦人,在未来又将在溆浦人民的智慧下以崭新的面貌为溆浦人民带来新的发展希望。你若要问这新希望是什么,那便是产业富民的希望,是以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的希望。溆浦红糖,这自柘浆炼制的红色宝物,承载着溆浦先民的希冀,必将在新时代给予后人对美好生活更多的期盼和更多的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圣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