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唤醒千年古村:安徽农业大学学子让徽韵在仁里“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23 14: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恒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张恒)7月7日至11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梦栖瀛洲,心泊徽韵”实践团的8名团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镜头为笔、歌声为墨,深入挖掘徽派建筑与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为当地文旅宣传与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镜头定格古村韵:雕刻古村的时光肌理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实践团成员已站在仁里村口,手中的相机对准了这座千年古村的第一缕晨光。作为古村文旅宣传的“记录者”,他们带着“让古村被看见”的初心,开启了对徽派文化肌理的细致解码。

镜头缓缓扫过错落有致的老宅,粉墙黛瓦在晨光中晕染出水墨般的意境,标志性的马头墙高低错落,如历史的剪影在天际线排列。走进村中核心的下祠堂,三雕艺术(砖雕、木雕、石雕)瞬间攫住众人目光:亭台楼阁与树本山水在方寸木石间共生,人物走兽与花鸟虫鱼同框,刀刻斧凿间凝结着徽派工匠的极致美学。抬头望去,断面浑圆的房梁悬于厅堂正中,当地人称 “冬瓜梁”,它不仅是承重的结构构件,更以流畅的弧线成为徽派建筑的艺术符号,默默诠释着 “形神兼备” 的营造智慧。

再向上,天井设计(又称 “四水归堂”)展现着古人的生活哲学 —— 四面屋顶向内倾斜,雨水沿檐角汇入天井,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暗合 “财不外流” 的古老寓意,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人文思想。祠堂深处,8 座铜像定格着民歌表演者的经典动作,两旁墙面挂满老照片:有当年表演者的演出瞬间,有孩童登台的稚嫩身影,旁边还工整抄写着民歌词句与情感注解。老照片的斑驳与新面孔的鲜活交织,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的脉络从未中断。

图为仁里村下祠堂。 汪豪瑞 摄

歌声里的传承:让民谣与祠堂“活”起来

“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使命。” 实践团负责人说。为此,团队特意邀请了 5 位当地民歌表演者担任指导,系统梳理出《十绣鞋》《四季歌》等 6 首传统民谣,并重点学习了《十绣鞋》的唱腔与《插秧舞》的动作。

在下祠堂的木桌旁,成员们围坐聆听表演。没有乐器伴奏,只有几位奶奶沧桑的声线在梁柱间流转:“正月梅花大雪开,开了梅花,手上缝绣鞋……”《十绣鞋》的调子刚起,队员们便被歌词里的细腻情感打动。这首歌以四季花卉为隐喻,通过绣鞋这一载体,既展现了旧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藏着对远行丈夫的刻骨相思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花纹,更是沉甸甸的牵挂。” 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道。

随后的学习充满挑战。奶奶们从绩溪方言的发音细节教起,逐字纠正旋律起伏,“‘绣’字要带点鼻音,尾音拖长才够味儿”;学《插秧舞》时,成员们手握道具模仿插秧动作,时而脚步错乱,时而节奏偏差,奶奶们却始终耐心示范,“弯腰要像稻穗低头,起身要带点露水的轻快”。最终,成员们为奶奶们表演成果时,虽有生涩,却赢得满堂欢笑,祠堂里的歌声与掌声,让古老民谣有了新的生命力。

图为在下祠堂观看当地民歌表演者表演《十绣鞋》。 张恒 摄

图为成员们在下祠堂学习《插秧舞》。 汪豪瑞 摄

助力文旅兴农:让文化资源撬动乡村振兴

5 天实践中,团队始终秉持 “文化挖掘与成果转化并重” 的原则,将调研所得浓缩成一把文旅 “金钥匙”—— 一部融合古村民俗与建筑特色的宣传片。这部宣传片里,有冬瓜梁的力学结构解析,有天井的水循环原理。“课堂上的公式定理,在这里都有了鲜活注解。”一位成员感慨。

更重要的是,宣传片将仁里村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文旅吸引力:观众既能透过镜头读懂 “四水归堂” 的智慧,也能跟着旋律感受《十绣鞋》的深情,还能通过老照片与新影像的对比,看见文化传承的当代模样。“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用镜头让文化‘活’起来的尝试。” 指导老师说。(通讯员 张恒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