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丁力)为了深度挖掘水族文化内涵,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团队奔赴贵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了社会实践。实践团队聚焦水族服饰、工艺、节日和语言开展调研,亲身感受马尾绣的精湛技艺、端节的独特魅力以及水书文字的珍贵与传承挑战,见证古老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店主韦老师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在水族马尾绣服装店,实践团队和店主韦老师深入交流。韦老师作为一家水族马尾绣服装店经营者,向志愿团队介绍了服饰的特殊性。传统的水族服装一般以各种绿色、蓝色和棕色等几个偏暗的颜色为主,到了近现代,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开始出现粉色和红色等鲜艳的颜色作为底色的衣服,饰有水族文字、鱼纹、蝴蝶纹等,鱼纹寓意年年有余,蝴蝶纹象征福运不断,蝴蝶的谐音是“福”, “吉”、“福”等水族文字刺绣传递美好祈愿。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颜色也逐渐变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忌红、忌黄,常见的颜色也开始出现在大众眼前。马尾绣工艺从画花、马尾线围边到五股线填充,流程精巧,其呈现形式从背带拓展至帽子、鞋包、首饰,随时代焕新,成为水族文化“活名片”。绣纸工艺中,蝴蝶图案借马尾线、丝线,以特定针法勾勒“福运”,图案设计依物品场景灵动变化,尽显水族独特刺绣工艺智慧。无论是绣纸工艺中对线条方向的考究,还是马尾绣在现代设计中的多样化应用,都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些工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图为民族服饰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图为水族文字刺绣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图为水族民众赛马活动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同时,水族拥有端节、卯节等特色节日。端节时,水族民众制作特色菜鱼包韭菜招待客人,在马坡举办赛马活动,彰显了“马背上的民族”奋进精神。鱼包韭菜不仅是祭祀祖先的供品,更是逢年过节待客的必备佳肴,端节作为水族最隆重节日,蕴含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等意涵。卯节又称“东方情人节”,届时青年男女情歌对唱,展现民族浪漫。这些节日依水族传统时序展开,与阳历时间不太一样。此外三都打造“村马”IP,以赛马为核心兼容多元文化,拓宽水族文化传播途径,这既是水族历史记忆的鲜活呈现,也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新。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民众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此外,志愿团队发现水族拥有民族专属文化 —— 水话与水书。作为日常交流的口语载体,承载着水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质。例如水话中的“吃饭(jie第三声 ou第四声)、喝酒(weng第四声、hao第一声)” 等日常用语,发音独特、韵律暗藏,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 “文化密码” 。然而,形似甲骨文的水族文字——“水书”,因会读写者寥寥,面临传承困境,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迫切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都青年夜校开设水书课程,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并与水族同胞共同发力,守护这一承载民族信仰和民间美好传说的文化根基,让水族文字和语言这一民族精神基因,在传承中延续水族历史与文化脉络,助力这一古老文字重焕生机,让民族文化绽放持久活力。
▲图为志愿者与民众合影 杨秀丹 罗雪莹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志愿团队从节日、工艺、语言等维度,深入触摸水族文化肌理,见证传统节日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团队认为,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人关注少数名族的传统文化,让水族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瑰宝,如黔南山水般永续传承、熠熠生辉,筑牢“石榴同心”的文化根基。(撰稿:丁力 赵丽兰 供图:杨秀丹 罗雪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