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春沂三下乡实践队赴阳西县织篢镇开展非遗传承人访谈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3 1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思婷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5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春沂三下乡实践队前往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深度调研。实践队实地探访了当地织篢竹编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邓家龙夫妇,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发展与挑战。

图为邓家龙爷爷在展示织篢竹编制作过程 潘宇供图

在竹资源丰饶的织篢镇,竹编技艺代代相传,现已列入阳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邓家龙爷爷现场为队员们演示了精湛的竹编技艺。从七八岁跟随长辈学艺起,邓爷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从选材、劈篾到编织成品的完整手工流程。一个看似普通的竹篮,往往需要耗费数小时的专注与心血。邓爷爷和奶奶始终坚持严选材料、纯手工打造,一丝不苟地守护着每件作品的独特品质与文化温度。

图为传承人在讲解织篢竹编发展历程 潘宇供图

访谈聚焦织篢竹编技艺的传播现状与传承挑战。邓奶奶坦言,纯手工竹编的价值认知曾遇难题,他们倾注心血的作品甚至一度被误认为是机器制品。尽管邓家龙夫妇的女儿幼时曾学习家传技艺,但因技艺难度高、易受伤且难以作为稳定职业维持生计而未能延续。邓奶奶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如果失传也是没办法的事,单靠手工竹编现在确实很难支撑一个家庭。”此外,规模化生产的同类产品凭借价格与产量优势,也对传统手工竹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显著挤压。

得益于非遗传承人的身份,织篢竹编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此前已有相关团队、地方媒体为邓家龙夫妇拍摄过宣传短片,尝试扩大影响力。然而,这些努力虽有一定传播,但实际效果有限,未能显著改善其传承困境或大幅提升市场认知度。如何突破宣传瓶颈,有效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并深刻理解其蕴含的手工价值与文化精髓,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与邓家龙夫妇进行访谈 潘宇供图

实践队与邓家龙夫妇就“非遗进校园”这一重要传承途径展开了深入交流。阳西县博物馆曾尝试在校园开设竹编兴趣课程,但收效并不理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难以形成稳定传承;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与形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多数参与者难以坚持。这一现状让实践队深刻意识到,推动非遗真正融入校园,关键在于开发系统化、趣味化、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校本课程资源包,将传统技艺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并主动探索的文化体验。

面对挑战,邓家龙夫妇不仅是技艺的坚定守护者,也是非遗活化传承的积极实践者。他们正努力探索适应时代的创新路径。在选材与工艺上持续优化,提升效率;同时积极创新竹编产品的款式设计,力求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拓宽受众群体,创造新的文化吸引力与传承触点。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邓家龙夫妇的合照 方咏欣供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春沂实践队通过此次深度探访,深刻认识到阳西织篢竹编技艺的巨大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传播与代际传承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基于详实调研,实践队将重点围绕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教育传承制定行动计划,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尝试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宣传素材,提出加强文化传播深度、创新数字化等多元化宣传推广模式、探索文旅融合场景等具体建议,助力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尤为重要的是,实践队将着重推进以兴趣为导向的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转化为适合校园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内容,为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实现可持续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传统技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机。

撰文 | 潘宇

图片 | 潘宇 方咏欣

审核 | 曾余礼 罗欣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