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蓝雨 黄钰莹)为助力乡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推动乡村教育发展,2025年7月7日至11日,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格物稚知队应河源市地方政府邀请,来到和平县文化馆,开展了一场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课程借助和平县墩头蓝、凳板龙、猫头狮等非遗文化,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和案例分享,帮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与在地文化的双向滋养。
破冰行动+非遗体验:在手工中打开心扉
活动首日,孩子们在和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与师生团队的帮助下完成了接下来四天半课程的活动须知与课程签到。紧接着,在惠州学院格物稚知队的带领下,大家通过“名字接龙”“趣味分组”等破冰游戏迅速拉近距离。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进行破冰游戏互动场景
随后,团队带领孩子们体验了当地省级非遗项目“墩头蓝扎染”。 墩头蓝纺织技艺在2015年被列为第六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技艺以棉麻为原料,成品以色牢度高、耐磨性强著称。在志愿者的科普下,孩子们对本土的墩头蓝非遗纺织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将棉麻布经过捆扎、浸染、晾晒,化作一幅幅蓝白相间的独特图案。同时,孩子们在扎染课程上完成的布艺作品也被应用在了下午的礼帽创意制作中,实现了当地非遗“文化认知—创意实践—成果应用”的闭环。
▲图为孩子们专心做墩头蓝扎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开展前,惠州学院格物稚知队与该技艺传承人曾春雷先生及其团队取得联系,并深入理解学习墩头蓝纺织技艺,获取了“墩头蓝扎染”的关键原料——纯天然植物墩头蓝泥,对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情绪认知课堂:用戏剧与绘画探索内心世界
“浰江里的小鱼被垃圾困住了,我们快去解救它!”第三天的“解救小鱼”室内寻宝等游戏中,惠州学院志愿者团队与孩子们一同认识了和平县当地的地理生态与语言环境,巧妙地将此与心理课程相结合和平县元素:孩子们需用当地方言词汇解读线索卡,在模拟“东江河道”的障碍赛道中协作闯关。
▲图为孩子们集体开展障碍赛道协作闯关
随后的情绪认知课上,志愿者通过情景剧演绎“赶集时玩具被抢”“校园里和朋友吵架”等本土化场景,引导孩子正确识别与应用各种不同情绪,并学会将自身的情绪画成不同的“情绪小鱼”,让坏情绪随着浰江水一起远去。
▲图为团成员与孩子们共同绘制“情绪小鱼”画作
环保教育+古法造纸:从知识到实践的绿色启蒙
之后的主题聚焦儿童与社会的连结,志愿者延续之前生态环境的议题将环保意识引入课堂。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完成 “垃圾分类接力赛”,以游戏形式普及知识,而“环境污染事件还原”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侦探”,分析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案例。
▲图为孩子们分队垃圾分类接力赛
志愿者团队还将环保与非遗结合,讲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并介绍和平县本土的“阳明纸”历史。孩子们将前几日废弃的报纸、卡纸撕碎、打浆,亲手体验“废纸再生”,最终制成环保书签。非遗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的融合实践,促进和平县的年轻一代真切感受到个人行动与社会生态的紧密联系。
▲图为团成员指导孩子们利用废纸再生造纸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惠州学院与和平县文化馆以"实践+"模式探索校地合作新可能。实践队立足和平县实际需求,将非遗传承、环保实践等主题融入儿童心理教育活动设计,通过"文化馆驻点+社区村落走访"双线并行的方式,确保服务精准落地,实时调整活动方案,使志愿服务更贴合当地儿童心理成长需求。
“我馆期待与惠州学院的持续联合,不断探索青少年心理教育新内容、新模式。”和平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惠州学院格物稚知实践队指导老师孙新也表示“我们期待与和平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三下乡真正成为校地共赢的纽带。"这种"实践-反馈-再实践"的闭环模式,正在为校地协同育人打开新的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钰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