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一支由宿州学院7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的暑期实践队走进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在这片镌刻着中国农村改革基因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与时代观察的实践之旅。从沈浩纪念馆的精神洗礼到与大包干带头人的促膝长谈,从田间地头的村民访谈到底层创新的科技观察,队员们在行走中读懂改革密码,在交流中触摸乡村脉动。
图为团队成员于小岗村所摄 实践队的首站是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步入馆内,"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的导语映入眼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艰辛探索""扎根小岗""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等展区。泛黄的工作日记里,沈浩记录着为村民修水渠的进度;磨损的胶鞋旁,陈列着他走访全村108户农家的路线图;而那面"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锦旗,背后是他带领村民修路、建学校、引企业的实干故事。"沈书记刚来的时候,村里路不好走,他就带着我们一锹一镐地修;为了引进葡萄种植项目,他跑遍了周边县市取经。"馆内的老党员志愿者李大爷的讲述,让队员们对"扎根基层"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实践队队员小王在观后感中写道:"当看到沈浩同志为了小岗发展,三次放弃回城机会,甚至倒在工作岗位上时,我突然明白,'改革'二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把群众装在心里的坚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
为了能够深刻学习到大包干精神,实践队先后拜访了严俊昌、严金昌两位大包干带头人。实践队与老人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 "1978年冬天,我们18户人家在煤油灯下合计,与其饿肚子,不如冒个险,把地分到户里干!"82岁的严俊昌老人拿起当年的"生死契约"影印件,指节分明的手轻轻抚过那些模糊的红手印,"那时候可没想过,这一下能按下中国农村改革的按钮。"当被问及"当年最怕什么"时,严俊昌老人的回答朴实而深刻:"怕政策变,怕担责任,但更怕看着娃们吃不饱饭。"队员们还就"大包干精神在今天是否过时"与老人讨论,严金昌老人笑着说:"现在不搞单干了,村里搞起了合作社、产业园,但那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啥时候都不能丢。"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座谈,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改革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蹚出的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岗村村民严俊昌交谈
离开纪念馆,实践队深入小岗村的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与村民们拉起了家常。在种植大户周大姐的葡萄大棚里,自动滴灌系统正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精准补水,手机APP上实时显示着棚内温度、光照等参数。"以前凭经验浇水施肥,现在手机一点全搞定,亩产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周大姐边演示边介绍,村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了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技术,连采摘后的葡萄都能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查出身"。在村电商服务站,大学生村官小林向队员们展示了小岗村的"数字名片":直播带货间里,村民正对着镜头推销"大包干"纪念米;物流货架上,贴着电子面单的包裹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后台数据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农产品线上销售额。
图为团队成员于沈浩同志纪念馆合影
此次暑期实践,队员们不仅在历史现场读懂了"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更在田间地头看到了"科技赋能"的乡村未来。正如一位队员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小岗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改革的起点,更在于它始终是探索的前沿。当青春遇上乡村,当理想对接土地,我们终将明白:时代的考题,永远要在实践的田野里作答。"
通讯员:崔慧 饶馨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