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林祺瑄 李军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范生群体用好“大思政课”资源,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习思践悟”实践队于2024年7月前往厦门、三明、泉州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伟人足迹
正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集美大学组织师范学院、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的师范生代表赴厦门集美、三明大田、泉州安溪等地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引导广大师范生追寻陈嘉庚发展福建教育的光辉足迹,深切感受“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实践队把“嘉庚精神”学习课堂“搬”到了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安溪文庙,以“走、拍、讲、写”等形式重现陈嘉庚先生的教育足迹,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讲好福建教育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田间地头。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近距离感受到了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及卓越贡献,深刻体悟到陈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家国情怀和宏大愿景,队员们坚定了自身投身教育事业、传承“嘉庚精神”的无限向往与坚定信念。
图为实践队探访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通讯员 许子桑供图
共话教育智慧
对话先进人物,汲取优师灵感。实践队融合队员们的师范专业特色,与来自集美大学、大田一中、安溪一中等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对话,共谈教育真谛,以期汲取前辈的教育智慧与经验,让历史回声与新时代教育理想产生共鸣。用深厚的学术知识教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风范感染学生,是这群优秀教师代表的共同底色,是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他们向师范生群体的淳淳教诲。
在大田,实践队队员见到了“中国最美文物守护者”范立洋老师。数十年来,范立洋老师自觉肩负起保护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的责任,在他的保护性抢救与支持下,才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范立洋老师希望年轻一代的嘉庚学子能够做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做好“大先生”,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来自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的青年教师陈诚先后就读于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小学、集美中学。从小耳濡目染“嘉庚精神”,从兴学救国的故事到内迁大田的教育传奇,陈诚老师自幼便立志做一名教师。博士毕业后,陈诚老师回到集美大学任教,她表示未来将以教育为笔,做嘉庚教育精神的守护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安溪一中骨干教师陈巧华老师毕业于集美大学,多年来始终奋战在教育一线。作为实践队队员们的“学姐”,她寄语实践队队员们:“要肩负起新时代教育使命,躬耕教坛,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图为实践队访谈范立洋老师。通讯员 许子桑供图
汲取奋进力量
为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嘉庚精神”在福建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实践队采用理论宣讲以传播思想精髓,运用采访调研以收集鲜活案例,细致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发布以来福建教育事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显著成效,全方位追寻陈嘉庚先生的教育足迹,致力于挖掘这些变化背后的现实原因以及其对师范生群体的深远启示。
实践队成员张浩是来自龙岩地区的公费师范生,他表示,“通过本次的实地走访以及与几位优秀教师代表的交谈,我认识到何为真正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作为公费师范生,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舵、以道德情操为帆、以扎实学识为桨、以仁爱之心为魂,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队长廖雅琳介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习思践悟”实践队现由12名师范生和2名指导老师组成,采用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理论宣讲等形式,探访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安溪文庙等地,对话厦门、三明、泉州等地的优秀教师代表,以期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截至8月1日,实践队所拍摄的宣讲视频已累计吸引上万人次的阅读观看。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当代青年正以实际行动,开拓出理论宣讲的新模式,让理论知识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祺瑄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