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求友”续新篇:一师学子赴新化开展教育实践,以伟人精神点燃乡村星火

发布时间:2025-07-06 11: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雨暄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李莎 李雨暄 李豪杰 卜冰华) 75日,夏日的朝阳燃烧着青春的热火,“书海相约,丽泽风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娄底市新化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从校园出发,踏上了奔赴娄底市新化县游家镇栗山中学的社会实践征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伟人毛主席的母校,他曾在这里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在校期间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向长沙各大高校发起了以“嘤鸣求友”为主题的征友启事,而“丽泽风长实践团”组建的灵感也由此而来。百年前的“征友”是为聚青年之力救亡图存,今日的“三下乡”则是为汇青春智慧振兴乡村。变的是时代使命,不变的是一师人“与祖国同行”的赤子之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出发前合影,姜思容摄

“丽泽风长”实践团是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团队成员来自各大高校不同专业,主要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本科生发起,吸引了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怀揣着传播文化火种的热忱;科学教育专业的同学,带着探索知识奥秘的勇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肩负着传递理想信念的使命。他们汇聚在一起,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学习伟人精神,为祖国教育事业砥砺前行。这支队伍本身便是新时代的“嘤鸣求友”——不同高校、专业的青年因教育理想而聚,恰如当年毛泽东在《征友启事》中所期许的“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这更是一支历经磨难而从未放弃的队伍。实践团的组建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征程。创建初期,实践团面临着“三无”困境:无学院指标,无指导老师,无经费支持。但成员们并未因此退缩,他们反复研读毛泽东在校期间的故事:他曾顶着暴雨徒步百里考察农村,也曾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励。当面临“三无”困境时,大家笑称这是“当代二十八画生的长征”——没有经费就自掏腰包,遇到困难就从伟人青年时期的实践中寻找力量。

当年毛主席只寻得三四好友,可却以星星之火发起了燎原之势,同为一师学生,这份精神激励着实践团成员。他们经历了无数个难眠之夜,一次次在教学楼的灯光下挑灯夜战,修改策划方案;一次次穿梭于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之间,为筹备事项四处奔走。他们也曾因意见不合而发生过争执;也曾因前路茫茫而几乎落泪。但这样一群年轻人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初心,愈挫愈勇。

正是这份坚持,点亮了希望。图书馆领导不仅主动协调院部资源,还捐赠100余本儿童读物;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李豪杰书记、图书馆卜冰华老师同意担任实践团指导老师;社会爱心人士兰律师为实践团慷慨捐赠书籍,提供了部分物质保障。指导老师卜冰华表示:“起初我因缺乏带队经验和家庭顾虑而犹豫,但看到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我彻底被点燃了。孩子们都在拼,我怎能后退呢?”正是这些支持与帮助,让实践团在艰难的筹备过程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前行的决心。实践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往一块儿想,力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百年前,青年毛泽东以一纸征友启事,唤醒了志同道合者的热血;百年后,丽泽风长实践团循着母校的足迹,将“嘤鸣求友”的精神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星火。在栗山中学的讲台上,他们以诗文传递文化薪火,用科学播种理想,让思政课浸润红土——恰如当年一师学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场跨越时空的“征友”,不再限于长沙城内的书信往来,而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少年的心灵共鸣。当孩子们齐诵“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句时,实践团成员们看见的,正是伟人笔下“风华正茂”的青春中国,正在这片热土上拔节生长。

图为栗山中学师生合影,刘艺涵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