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织,竹韵留香
竹编,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
每款竹编产品都藏着手艺人的智慧
一竹一篾,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红韵智兴”实践团
走进黄田镇马迳新村
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竹编非遗文化调研之旅
历史织韵
源远流长
竹编是一种遍布我国南方各省,使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此次调研旨在探寻四会竹编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可能深入了解四会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并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为当地“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01历史由来
竹编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发展和城乡变迁,竹编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许多阻碍,由此对当地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红韵智兴”实践团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竹编文化,将结合非遗文化产品销售,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非遗传承的良性循环。
02制作过程
走进竹编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制作面纱,体验从选材、切割到编织的每一个精细步骤,感受那份匠心独运、竹韵悠长的美好。
第一步:砍竹
精选适宜竹材,精准砍伐,确保竹子质量。
第二步:刮青
细致去除青皮,展现竹子自然色泽与质感。
第三步:破竹
巧妙劈分竹材,形成均匀竹条。
第四步:匀丝
将竹条细化为丝,保证每根竹丝粗细均匀。
第五步:编织
运用多种编织技巧,将竹丝编织成各种精美图案和实用物品。
匠心共织
手作心传
7月15日,阳光明媚,实践团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黄田镇马迳新村的旅程。当天,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与传统手艺人廖群英奶奶相遇,共同沉浸在一场关于竹编艺术的探索与学习中。
廖群英,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曾是人大代表。她不仅精通竹编的各种技法,更对竹编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她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竹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她的讲述,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竹编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与价值。
随后,廖奶奶亲自示范了竹编的制作过程。从挑选竹子、砍竹、刮青、破竹到匀丝、编织,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队员们围在廖奶奶周围,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疑问,廖奶奶也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了解到基本的制作流程后,实践队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制作的行列。在廖奶奶的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竹篾,尝试着编织。虽然起初的手法显得笨拙而生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逐渐找到了感觉,编织手法也越来越熟练,那份成就感与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7月17日,实践团带着一份特别的使命,走进了热闹非凡的市场。不同于寻常的商贩,队员们手中捧着竹编作品,它们不仅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精髓,更寄托着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热爱与执着。
实践团队员们身着校服,面带微笑,热情地向每一位路过的村民介绍着手中的竹编成品。他们不仅是制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员们不仅学会了竹编的基本技巧,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价值。同时,队员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竹编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希望通过这次宣传,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话成员
访谈心语
视频组:韦金伶
通过与廖奶奶的交流学习,奶奶娴熟的手法技艺,看似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奶奶的热情,也从中体会到像奶奶一样的传统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很高兴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做“百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奉献者、见证者。
视频组:陈茗欣
我十分高兴能有机会参与这次竹编文化的调研活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传统手艺人廖奶奶的家里,跟着奶奶学习了制作竹编的技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不小心割到了手指,被竹子尖刺进了皮肤里面,编制出来的作品不够精美。但奶奶十分耐心的教导着我们,向我们讲解了竹编工艺的技艺和方法,亲自帮我们纠正错误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克服了困难,也让深刻的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竹编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编制
而是创造、坚守、传递
每一道工序皆显匠心独运
祖辈的智慧凝于指尖,代代相传
被我们接手
带着岁月的痕迹
沉淀着时光的韵味
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这份艺术,如竹常青,永不凋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育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