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田子涵 郑林琦)“五尺古道,茶马繁忙;黄金白露,潋滟生香。”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宣扬实践研究精神,传承珍贵川红文化,7月6日,西南财经大学踏遍筠山不思还实践队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展开了一场富有茶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体验茶月饼生产、参观制茶工厂,采访中国非遗传承人,一同走进闻名遐迩的川红工夫茶的前世今生。
图为生产负责人指导团队成员制作月饼
上午,团队来到中国川红博物馆。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刘越鹏主任带领团队前往筠连特产“茶月饼”的制造车间,体验月饼制作。在生产负责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做好卫生措施,戴好手套,将调好的茶馅用月饼皮包裹严实,团成小球,再用模具按压,烙上品牌的标志。据刘主任介绍,“筠子·茶月饼”是筠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茶闻名,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加入茶叶元素,不仅丰富了种类和口感,更是将筠连悠久的茶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连。“金黄酥软,百吃不腻”,一个个令人口齿留香的“茶月饼”,带动了筠连的经济,更是向品尝它的人们讲述着独属筠连的历史风情。
领略了“茶月饼”的韵味后,队员们跟随刘主任参观制茶工厂,走近筠连川红工夫茶的历史文化。实践队员了解到,川红工夫茶品牌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其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特色品牌的不断打造。踏入红茶精制加工车间和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施工现场,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杀青,卷曲,萎凋,揉捻,发酵,打火,筛选,成型”,一道道工序间配合得十分协调;各个分区井然有序,机器大作。高度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精细化操作也保证了生产质量。
图为引导员介绍加工车间
通过对刘主任的访谈,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川红醇厚甘甜,口感清爽,得益于筠连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茶农世代传承的精湛制茶技艺。然而,川红工夫茶也曾面临名声在外但缺乏品牌的尴尬处境,大部分茶叶作为原料输出,被包装成其他品牌。在国内滇红、祁红、闽红竞相发力的环境下,川红工夫茶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在下午的访谈中,队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与醒世茶业的公司领导、中国非遗传承人刘一平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龙头企业品牌,丰富市场经营模式,围绕红茶产业做好三产融合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推动筠连川红突破桎梏,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中国非遗传承人刘一平大师
刘一平大师提到,塑造川茶新名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拥有广泛稳定的消费群体才能推动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醒世茶业为例,2009年推出“黄金白露”这一主打品牌后,公司又相继针对细分市场推出“醒世的茶”和花式红茶,面对大众消费群体和女性群体。他说:“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反馈收集以及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我们不断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从交流中不难发现,川红工夫的崛起,不仅靠其历史底蕴,新旧结合的理念也同样重要。
筠连红茶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筠连红茶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筠连红茶的成功,不仅展示了筠连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然而,由于茶叶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少,销售市场有限,因此,如何抓住年轻群体的喜好,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群体是川红突围需要进一步深耕的。
图为团队成员在川红博物馆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