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曹怡彤 刘陈圆 刘智昊)为追忆革命先烈奋勇抵抗、浴血奋战的伟大壮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24年7月,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赴云南腾冲“探寻红色记忆·筑梦云岭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以“铭记英雄,缅怀先烈”为主题,重温峥嵘岁月,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一九八师纪念塔及艾思奇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滇西烽火,历史见证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滇西抗战纪念馆。作为扭转世界反法西斯战局的重要一环,滇西抗战在中缅印战区发挥了重要影响,在全民族抗战史上体现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捍卫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望。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国共两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出发点,团结一致抗日,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这只是一个缩影,远征军反攻滇西时,共有二十万余民工支援作战。青壮年劳动力不够用,许多老人妇女孩童都参与运粮。他们肩扛背驼,在崇山峻岭的雨雪风霜中艰难跋涉,许多人饿死都不吃一口军粮。”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杨素红介绍道,民众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滇缅公路上战备物资的转运,打破了日军切断同盟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输血管(滇缅公路),实践队成员们均为这种军民一心的精神所打动。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滇西抗战历史 曾沛霖 摄
铁血丹心,民族之魂
随后,实践队共同来到了国殇墓园。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腾冲。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远征军每前进一米,平均要死七个人,战后的腾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3个以上的弹孔。”历时127天,中国抗日军队首创全歼守敌,腾冲成为中国抗战中第一个光复的城池。中国军民及盟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腾冲随军作战民众死难者达6400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歼灭日军近8000人。腾冲光复后,政府拨款,各界支持,墓园于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落成,是全国建造最早的抗战烈士陵园,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讲解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们重新返回陵园为烈士们默哀并献花。
图为实践队员于纪念塔前默哀 雷洋寒 摄
岁月铭记,英魂永驻
接下来实践队来到一九八师纪念塔。此塔修建于1945年滇西抗战胜利之际。系中国远征军198师为纪念在反攻高黎贡山和腾冲城作战中牺牲的将士而建。塔身所嵌蒋中正、霍揆彰、阙汉骞等人题词和相关作战纪略、阵亡将士名录等碑刻,为了解该师在腾冲作战的经过及业绩提供了可靠依据。当踏上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土地,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英烈们的英勇与牺牲,也更加坚定了队员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信念。
思想巨匠,革命先锋
下午,实践队来到艾思奇故居,跟随讲解员的介绍深入了解了艾思奇的生平历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者,他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到中国的广大民众中,他完成的《大众哲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找到了开启认识世界、寻找光明的钥匙,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艾思奇身上,学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重叠在一起,使他的工作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发展紧紧交织在了一起。他的故居,不仅是实践队追寻艾思奇生活轨迹的重要场所,也是感受他上下求索、成为一个时代的大众哲学家的理想之地。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述艾思奇的生平历经 强飞燕 摄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实践队在离开艾思奇故居之际,在故居景区的门口遇到一位革命老兵。实践队员们围坐在他的身边,静静倾听着这位革命老兵的故事。通过交谈得知,这位曾为国家奉献的老兵名为陈志泉,曾在部队中任谍报员一职,退役之后在四川乐山从事文教工作。他的话语,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实践队员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讲述着自己如何传递情报,每一次情报的传递都关乎着战局的走向,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凝聚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陈志泉老人荣获了国家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枚勋章,是陈志泉老人的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中国人民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的见证。此次交流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接力。在陈志泉老人的激励下,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红色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指引着实践队员们不断前行。
图为实践队员与陈志泉老人及家人合影留念 高嘉忆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今天的参观让实践队成员们更加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过去,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奏响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壮歌。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怡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