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电“青春知行团”暑期三下乡:探寻黄瓜山村的文化脉络与乡村梦想

发布时间:2024-07-21 10: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志毅 戴宇豪 陈晓艾   阅读 6.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陈志毅 戴宇豪 陈晓艾) 7月14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青春知行团”暑期“三下乡”“文脉桥接 双城筑梦”实践队,怀揣着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的憧憬,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踏上了前往黄瓜山村的旅程。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中华梨村。这里以其丰富的梨文化和独特的梨产业而闻名。在中华梨村的梨树下,实践队的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梨花盛开的春天。村民老李,一位拥有数十年种植经验的梨农,带领着队员们走进梨园深处。他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讲述着梨树的故事,那些关于播种、浇灌、收获的点点滴滴,都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见证。

图为中华梨村梨园梨树。通讯员陈志毅 摄

离开梨园,实践队踏入乡贤评理堂的那一刻,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空间。这座建筑不仅外观古朴,内部布置也透露出一种庄重与和谐。墙上悬挂的村务工作条例清晰明了,规定了评理流程、参与人员职责及决策原则等内容,体现了乡村自治的规范性和民主性。队员们仔细研读着每一项条例,对于如何通过集体智慧解决村内矛盾有了更深的理解。条例中特别强调了“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确保每一位村民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在乡贤评理堂的一角,队员们发现了“枫桥经验”宣传板,上面介绍了这一源自浙江省枫桥镇的社会治理模式。该模式倡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建立健全的矛盾调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队员们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经验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为中华梨村乡贤评理堂。通讯员陈志毅 摄

实践队员对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评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当地村民请教:“请问,你们是如何确保评理过程的公正性的?”村民李奶奶耐心地解释道:“我们评理堂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每个参与评理的人都要遵守。而且,我们还会邀请村里的长者和有威望的人士来监督,确保每一件事都能得到公平的处理。”在这里,村民们通过传统的评理方式解决邻里间的纠纷,维护社区和谐。乡贤评理堂不仅是一个解决矛盾的平台,更是一个传承乡土文化、凝聚乡村精神的场所。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记录下了所见所闻,还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各项活动中。他们帮助村民采摘梨子,甚至前往乡贤评理堂进行“枫桥经验”的学习,了解驻村干部如何处理村务事宜。通过身临其境,队员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学习到了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村民采摘梨子。通讯员汪煌垒 摄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青春知行团”成员们如同播种者,携带着知识的种子,跨越城市的繁华,深入到了黄瓜山村的田间地头。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行动者,用一颗颗年轻而炽热的心,点燃了乡村文化的薪火,架起了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们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乡村的沉寂,带来了知识与活力的涟漪。他们帮助村民采摘梨子,体验了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在乡贤评理堂中,他们见证了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理解了乡村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通讯员陈志毅摄

随着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文脉桥接 双城筑梦”实践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告别了黄瓜山村。至此一行,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学习,不仅增进了对乡村发展现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解,更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勤与不易。这只是他们助力乡村振兴征程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为乡村的明天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志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