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钦州8月26日讯(通讯员 廖婷婷 黎卓余 黄柳荣)为响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广西师范大学古城“陶”宝调研团队于7月25日前往广西钦州市全盛陶艺馆及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千年古陶城)开展文旅融合背景下钦州坭兴陶发展现状的实践调研活动。
深化技术研发,释放发展活力
7月25日上午,团队到达全盛陶艺馆——温生全坭兴陶工作室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工作室内陈设着形状各异坭兴陶成品,以及温生全老师对坭兴陶作品进行图案绘制和文字雕刻的工具。此外,架子上整齐摆放着温生全老师在这一领域所获得的许多荣誉证书——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钦州工匠”、钦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参观完工作室后,团队成员对温生全老师进行了采访。温老师从钦州坭兴陶的发展趋势、营销平台、品牌形象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叙述讲解。
团队得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坭兴陶的传统制作工艺逐渐显现弊端,加之制作过程的枯燥、传统手艺的繁杂以及专业人才的流失等因素,传统工艺仍需持续创新以此提升坭兴陶市场竞争力。坭兴陶的旅游品牌形象目前仍以传统为主,未来仍需在造型、器皿、颜色三方面深耕和挖掘,让坭兴陶产品更多地融合钦州的特色元素,此外,网络营销人才、新生力量、名人故里、年轻化元素的注入对于坭兴陶的发展不可或缺,坭兴陶文化与钦州旅游业的融合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多管齐下,通过创新的方式共同推动坭兴陶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工作室。通讯员 黎卓余 摄
溯源坭兴工艺,弘扬匠心精神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观看了坭兴陶的修坯过程,需要时刻注意适量加水把握干湿程度、由外而内反复修整抛光。修坯时间成本高且工序复杂,对精细度要求也高。抛光后成型,需等半干时才能刻字。团队成员观看此工序将近一小时,而此步骤仅仅是风化、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抛滑等众多繁琐工序中的一个环节,何以见得,一款坭兴陶壶的制作周期之长以及手艺人所付诸的精力与耐力之深。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控好,细致入微、屏气凝神,方可窑变一现。古朴凝重的美感背后,是技艺与匠心的沉淀。坭兴陶的工艺令人赞叹,制陶工匠们的精神值得学习,坚守淬炼、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更需要我们弘扬。
图为温生全老师修坯。通讯员 黎卓余 摄
走进陶艺园区,感悟古陶魅力
为深入了解目前坭兴陶的产品类型和销售形式,7月25日下午,团队前往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千年古陶城)进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除了观察园区环境及各类标志性建筑外,还走进了坭兴陶体验馆,对馆藏的名家作品、书籍手册等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本次与古陶的近距离观察与接触,团队成员对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坭兴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悟。
这是近年来,广西首个和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资格的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主打陶文化创意产业,为工艺美术大师开设了直播培训课程,为钦州坭兴陶培养了一批网络宣传人才。团队成员深知,好口碑好品质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的关键,完善周围产业配套,为游客提供吃、喝、住、行、玩、乐的“一条龙”旅游服务,由此方可将古陶城打造成为产业与科研教育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
图为千年古陶城坭兴陶体验区展品。通讯员 廖婷婷 摄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对作为“钦州名片”的坭兴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匠心。综合调研信息以及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钦州坭兴陶的发展主要存在“传承与创新人才仍旧出现断层现象”“产品标准化管理滞后”等困难,并对成因做了进一步深化分析且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后续,团队将继续深入分析坭兴陶在融入钦州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新时代钦州坭兴陶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思路,用自身实际行动来召唤坭兴陶非遗的文化生命力,释放非遗旅游发展活力,让坭兴陶在文旅融合中真正“活起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黎卓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