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点(通讯员 雷婧仪 卢天伊)2023年7月25日,沿黄河北上,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早便来到了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
(图为团队到达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
于蒲津古渡,抚历史脉搏
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 渡口:船或筏子摆渡的地方,是连接河水两岸的支点。],史为秦晋交通之要冲,而今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存有丰富遗址的大型遗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桥梁建筑、冶炼技术、黄河治理等多方面的成就,也直观地展现出黄河泥沙淤积、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迁过程,进而为历史地理、黄河治理、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研究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在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内进行参观考察)
蒲津渡身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其地理位置决定了蒲津渡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雷婧仪同学谈到,跨入“古渡梦境”,我们体悟到蒲津渡的千年兴衰。站在铁牛处远眺,我们仿佛能听见唐开元十二年蒲津桥建成那天黄河岸边的锣鼓喧天,仿佛能看见蒲津桥上车马来往,桥侧是黄河滚滚的繁荣景象……虽然随着黄河改道,蒲州城渐渐被泥沙淹没,走向荒凉,但蒲津桥上的繁荣图景,却让我们触摸到大唐的脉搏,似乎仍在跳动。
正如蒲津渡博物馆大门口上所提楹联所述:“有幸今生重见千年古渡,无须远步遍游万里名桥”。
品黄河铁牛,悟工匠精神
走进蒲津渡遗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四个引牛铁人与他们身侧的黄河大铁牛。通过讲解,团队了解到此处的4尊铁牛、4尊铁人、4个铁柱墩、2座铁山及北斗七星柱等都是唐代蒲津桥遗物。作铁锚用的铁牛都相当重,小则45吨,大则75吨,铁牛身下相连的厚铁板和三米之长的铁柱,均各重达40吨,如此相加,一个铁牛至少多达100多吨。当年,唐朝皇帝光是用铁就用掉160余万斤,相当于用掉了当年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黄河大铁牛的造型栩栩如生,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状,犄角、昂首,牛体矫健有力,牛尾后拖有一横轴,以系浮桥,横轴上有纹饰,各轴不同,牛腹下有山,嵌有铁柱,以作地锚。四尊铁牛面向黄河排成两排,呈俯卧发力状,其形分别为公牛、母牛、腱牛和牛犊。
铁牛旁站立着四位引牛人,分别代表回鹘、吐蕃、突厥、大汉四个民族,表现了盛唐时期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和睦与共的繁荣景象,也让团队内不少同学联想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回忆起高中所学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于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民族的团结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团队同时了解到黄河大铁牛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专家们按照“原地、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采用原址顶升的方法,把原址抬高了12米,使得原先泡在水里的铁牛、铁人、铁山、铁墩、铁柱都站在干燥的高台之上,同时将文物封赏石蜡,采用“让人们都来摸大铁牛”的方式对铁牛进行包浆,通过人手分泌的油脂对铁牛进行保护。同学们在讲解人员的引导下纷纷上前“执牛耳”,寄托美好寓意,同时也为铁牛的保护献上微薄之力。
(图为同学们在“执牛耳”)
行途中,指导老师赵卫国提到铁牛本作为牵引浮桥之用,但古人却铸成精致的黄牛形象,形态生动,表现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高超精致的制作工艺。来自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乔健淞同学认为,古人对铁牛形象象征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是黄河文化孕育农耕文明的体现。最后,团队老师结合景区黄河大铁牛的特色,寄语同学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凝心聚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于担当,积极进取,谱写光辉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婧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