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前往赤牛坬民俗文化博览馆进行实地调研学习

发布时间:2023-08-17 17:28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作者:景雨露   阅读 74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7月2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身下乡,心系民”暑期调研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赤牛坬民俗文化博览馆和木头峪镇进行实地调研学习,领悟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一)民俗传承助振兴

 赤牛坬民俗文化博览馆实践团成员前往赤牛坬民俗旅游文化村开展调研活动。在导游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观看了以村民为演员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其中的抬花轿、搬水船、掐草帽、货郎等传统秧歌剧及跌坛、祈雨、打夯、打梿枷、拉碾盘等带给实践团视觉盛宴,实践团成员纷纷被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所打动。


图为赤牛坬民俗文化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

随后,实践团成员参观赤牛坬博物馆,囊括了陕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的诸多方面,共有展厅展室68个,展区面积30000余平方米,展品5万余件。仓储式的博物形制和独具特色的布展手法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灯博馆、鞋博馆、酒瓶馆、三十六行馆以及出自农民之手拙朴而精巧的泥雕、草雕,洋洋大观,令人惊叹。


图为赤牛坬博物馆内民俗文化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


图为实践团在此合影留念

(二)文旅融合促振兴

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佳县城南20公里处,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明清至民国时期,木头峪村繁荣鼎盛。随着水运的式微,木头峪村最终衰落,但至今仍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民居二十七院。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木头峪镇实拍


图为张继军主任带领实践团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木头峪镇合影留念 

在乡村振兴局张继军主任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木头峪镇,穿行在木头峪镇,给实践团一股历史的遗韵之风,一种古朴与清雅之感!看到一座座明清的旧居,一扇扇斑驳的门柱,一块块精制的石雕,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旧物件,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从木头峪镇体会到了黄河文明的百年变迁,感受到近年来陕西佳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通过感受民俗传承,文旅融合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成果,实践团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将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同创新相结合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成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青春活力,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景雨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