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视界叙非遗:竹韵凝继,镌刻岁月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竹雕传承人汪加林
徽州竹雕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地方传统美术,早在2006年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明清的文人传统,其造型质拙浑朴,人物表情传神,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传播典型“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讲好非遗故事,探访竹雕文化,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融媒+皖美非遗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黄山市歙县行知学校进行参观学习,近距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省级传承人汪加林深刻交流并在指导下体验竹雕技艺。
留青竹刻,艺术竹雕
宋代苏轼曾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和梅、兰、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号称“四君子”,竹子轻而不佻,直劲不曲,形似君子孑然挺立的身姿、刚正不阿的气节,加之其破土后节节高升之态势,使之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期许的载体。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作品中,竹的身影,遍布诗、词、画等众多的文艺领域。造纸术尚未出现以前,古人“以竹为书,以简授道”,随着对竹的使用方式不断演进,到了宋朝,造纸术的发明取缔了竹的功用性,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手中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竹雕艺术应运而生。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徽州竹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竹雕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在竹雕匠人的手下,山间青竹被赋予了生命。
图为汪加林为团队成员介绍竹雕作品。安徽师范大学陈颖柔提供
缘起于心,毅志不渝
作为当代竹雕大师,汪加林的成长和艺术都扎根于徽州这片人文气息颇浓的土壤当中。对现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汪加林而言,竹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手艺人的双手因日复一日的雕刻而呈现出劳动者特有的庄严和质朴,汪加林老师那双瘢痕累累的手,在阳光下彷佛低诉着一位手艺人在他漫长一生中的沉淀和热爱。
在团队成员的询问下,汪加林回忆起自己与竹雕结缘的故事。由于父辈的缘故,汪加林老师自小就浸润在竹与雕刻艺术所营造出的“刚柔并济”的氛围中。竹子因其空心而韧柔,在雕刻刀锋利的刃身下,山川河流,古人逸事,市井百态均可活灵活现,“万物都可惟妙惟肖地跃然于这竹身的方寸之间”。自幼的耳濡目染让汪加林对竹雕有着独特的亲近与喜爱,他15岁便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一遇便坚持到现在,如今已钻研竹雕技艺47年。
汪加林的竹雕作品带有生活的灵气,这源于他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思考性与创新性。在雕刻每一件作品之前,他都会思考许久,才肯下刀。他一次次的走出家门,不断去仔细观察生活中各个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姿态,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去提升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学习,秉持着这样一股坚持学习、刻苦奋斗的匠人精神做好每一件作品。“做手艺人,技艺很重要,观察生活也很重要。”谈起自己的艺术创作,汪加林对生活观察尤为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适用于每一种艺术。”
技艺在于传承,可要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手艺人,拥有自己的风格很是关键。汪加林并不只满足于父辈所传的传统竹雕叙事模式,他秉持着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创新精神,以敏锐的观察力紧跟时代大潮,从时事中捕捉创作题材;他秉持创新之道,在继承传统基础的同时,勇于融入新元素和创新思维,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不断雕刻出创新的内容,加之精湛的手艺,赋予竹雕别具一格的艺术性。
在拜访时,团队成员注意到汪加林的双手涂满了药水,手上还残留着一次次醉心雕刻的痕迹。汪加林深情地表示:“艺术是无价的,也是无尽的。在雕刻的过程中,我要追求精益求精,纵然留下伤痕,只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他的双手,既是工具,又是艺术的载体。那些药水的痕迹和伤痕,见证着汪加林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汪加林制作竹雕。安徽师范大学陈颖柔提供
校园启迪,传以“灵魂”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汪加林的许多作品早已受到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的青睐,面对赞誉,他未卸下身上的重任。得知行知学校在尝试开展非遗职业教育,汪加林欣然受邀任教,“我一个人传承不是真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这门手艺能在更多人的手中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手艺人的初心,也是他们在经历岁月洗礼之后,对自己的一次回望。
头发早已泛白的汪加林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带进了教室,毫无保留地将这门手艺授之于人。立身于讲堂,汪加林深知自己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教授者,更重要的是,要将传承的精神一路交递下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察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汪加林在教学时不断给学生强调的,竹雕工艺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艺术者对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递。一路见证竹雕技艺发展的历史,汪加林深知面对新时代新事物的冲击,仅靠依附于传统不足以让竹雕艺术焕发新活力。“创新和创意是做竹雕艺术至关重要的。”在行知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汪加林不仅传授竹雕技艺,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挖掘自己的创意,将个人的艺术风格融入到作品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华和潜力,我们要通过指导和启发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竹雕艺术人才。”他坚信,唯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并使竹雕艺术焕发出耀眼的新光芒。
在行知学校任教数年,汪加林深感青年力量在传承竹雕工艺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探究精神全身心地投入非遗学习之中,这是非遗文化在当代重燃的希望。他希望能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将非遗的技艺在实践中真正的学习掌握,一代接续一代,使之传承下去。
图为汪加林为团队成员介绍竹雕教学流程。安徽师范大学陈颖柔提供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专注”变得稀缺,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汪加林用贯穿一生专注在竹雕艺术上的精神向团队成员展现着手艺人对艺术的追求,对非遗传承的认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手艺人的匠心与艺术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非遗传承在技艺与灵魂间的联系有了更多认识。
本作品由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编号GXXT-2022-093)支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玥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