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探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3-07-08 22:35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陈欢   阅读 99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这一天,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泾县“宣于纸上,红于泾溪”调研团队来到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主任陈志宏进行采访,深入了解新四军历史以及他背后的故事。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志宏、徐余泾的合影  骆蓉蓉/摄)

青年铁道兵能吃苦

1969年,青年陈志宏应征入伍成为铁道兵,参与修筑成昆铁路,对成都到昆明的一条干线进行扫尾工作。修建成昆铁路时,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渡口发现了特大的铁矿,毛主席、周总理当即表示要在渡口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厂。但当时渡口没有什么人员,很是荒凉。而包括陈志宏在内的铁道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担负起铁路工程保障任务。成昆铁路通车后,大量的工人和机械设备来到渡口开采铁矿。当时的渡口投产以后,它的钢铁总量能占全国这个当时钢铁产量的1/3。陈志宏谈起这段往事时,他的眼里闪着光。

成昆铁路通车后,陈志宏步履不停,在湘渝铁路的修建工作中依然埋头苦干,将无数的汗水浇筑在铁路上。“当兵是很苦的,铁道兵更加辛苦,因为要施工,我们常年在深山,在沙漠,在戈壁上。为国家修铁路,我们要打隧道架桥梁,也很危险。”陈志宏感慨地说。铁道兵于1983年2月撤销建制并入铁道部,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个名称。但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支英雄部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建军宗旨和根本制度,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严实,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安排的各项任务,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之后陈志宏又参与了青藏铁路修建工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阻挡着他们前进的脚步。而包括陈志宏在内的铁道兵们以扎根高原的吃苦精神、互助协作的团结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了铁路的安全畅通。陈志宏跟随大部队从青海湖边的哈尔盖一直修到格尔木。当时的格尔木是一片沙草结合的荒漠,人迹罕至。“我们铁道兵走小路,开大路,为人民创造幸福路,去的时候是一片荒滩,走过以后留下一座城市。”陈志宏见证了格尔木从一片荒滩变成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他对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感到自豪。

研究新四军历史有担当

青年时期的当兵经历对陈志宏影响很深,多年不畏艰苦、高强度地修建铁路,培养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越发地能吃苦,有担当。退伍后陈志宏并没有懈怠,而是先后担任了教师、乡镇长、镇党委书记的职位,一步一个脚印,从教授文化知识,培养祖国人才到关心人民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些经历都为陈志宏后来研究新四军历史做了铺垫。

从1997年开始,陈志宏相继担任了县党史办主任、县政协文史办主任,详细研究新四军历史。当过兵的陈志宏对军人有着极大的好感,再加上陈志宏是泾县人,他从小就对泾县新四军的历史耳濡目染,此外,他还对党史有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

在工作期间,陈志宏几乎走遍了皖南事变发生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他收集大量的书本资料进行学习,实地考察,并采访新四军的老战士,不断完善补充新四军的史料史实,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撰写了数篇学术文章,他的脚步从未停歇。退休后,陈志宏继续从事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担任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一职。“我对这份工作既有兴趣,也有感情,如果家庭和身体情况允许,我会一直研究下去。”陈志宏这样说道。


(图为陈志宏接受实践团队的采访  李帅帅/摄)

在采访过程中,陈志宏还为实践队员讲述了新四军的历史,重点介绍了新四军进驻泾县云岭镇的三年。陈志宏详细向实践团队阐述了新四军驻扎在泾县的三个有利条件,此外,他还述说了许多新四军与当地人民的故事,新四军在一面抗战,一面发展的过程中扩大了群众基础。最后,陈志宏告诉实践团队,从1938年5月至1941年5月的三年间,新四军共与日伪军作战4967次,击毙、击伤日军56453人、伪军67799人,共计124252人,部队也由一万余人发展到十万余人,队伍扩大了十倍,党组织在部队中也迅速壮大。

从铁道兵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党。采访结束后,陈志宏有感情地说:“我是党的人。我一生都跟着党的脚步走。”通过采访,实践队员深入了解到了新四军在泾县的历史,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对像陈志宏这样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 赞